该【语用教学对EFL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以赞美言语及其回应为例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语用教学对EFL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以赞美言语及其回应为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语用教学对EFL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以赞美言语及其回应为例 摘要: 语用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语境下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于英语非母语者来说,语用能力的发展对于有效的语言交际至关重要。本文以赞美言语及其回应为例,探讨语用教学对于EFL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语用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EFL学习者的赞美言语及其回应的语用能力,具体措施包括提供实际语用情境、反复练习和建立反馈机制等。 关键词: 语用能力;EFL学习者;赞美言语;回应;语用教学 Introduction 语言是多维的,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用和文化等方面。其中,语用是指语言在交际中所承担的功能和语境所产生的意义。语用与实际情境中用语的目的、作用、以及含义有关,而且影响交际双方的交际效果。语用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语境下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它包括语用知识、语用意识、语用技能和交际策略等方面。对于英语作为外语学习者(EFL)学习者来说,语用能力的发展对于有效的语言交际至关重要。本文将以赞美言语及其回应为例,探究语用教学对于EFL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 Literature Review 赞美语是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论文中的许多作者已经确认了它当前在EFL学习者之间的关注度,同时也表明了赞美是一种可开发的交际技能,应该被专门控制。Lemert认为赞美与日常生活、其他涵盖的社交方面、以及教育学习有着密切关系。赞美言语不仅对于个体建立积极互动关系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于维护社会和谐有积极影响,尤其在和外国人的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赞美言语的回应也是社交交往中常见的回应之一,回应的质量不仅影响着交往效果,也是评判人与人关系的很重要的指标之一。Shien表示赞美回应在日常的交往中,是应该能够实现的日常任务之一。尽管不是所有的回应都必须是赞美回应,但既然发生了赞美,就意味着对方期望得到一个合适的响应,因此,对EFL学习者而言,赞美回应是提高交际效果的重要基础。 支持传统语法教学、而较少面向学习者以及交际共同体研究的EFL教育已经发现,需要向学习者教授语用知识,给定恰当的语境,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所需的语用能力。 Færaas&Lund(2013)报道了在英语为第二语言(ESL)的小学生中实施语用教学的案例。他们发现,接受语用教学后,一些学生已经能够能够理解新词汇和语言结构,并将它们应用于交际中。相对于传统的语言教学,语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激情和主动性,并提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度。 实践案例 本文找到了一篇以谈论科技产品为背景的赞美言语的案例,关注学生在语用教学中的表现。Spratt、Humphreys和Chanen本着提供真实情境的想法,搜寻了社交网络上的技术设备的赞美言语来作为语用教学的话题,同时收集赞美之后的回应作为对学生的评估。 学生数据的分析表明,学生通过语用教学能够改善赞美言语的语用水平。教育者提供了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赞美言语的调性、内容功能和语境。通过使用赞美言语,学生的交际会更加自信和社交,并且他们也会运用教师教授的交际策略。通过教育者的反馈,她们表明教育者提供的语用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评价赞美言语作为回应,进一步控制交际才能。 结论 语用教学对于EFL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赞美言语及其回应为例,探讨了语用教学的方法措施,包括提供实际语用情境、反复练习和建立反馈机制等。实践案例的结果表明,语用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EFL学习者的赞美言语及其回应的语用能力。语用教学不仅更符合实际情境,同时增强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兴趣。教师应该注重从社交难度入手,力求以更高的文化水平和关系承诺水平来培养学生语用技能,促使其在跨文化环境下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Færaas, A. V., & Lund, L. (2013).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 study of pedagogical knowledge among Norwegian teacher students. Nordic Journal of Studies in Educational Policy, 2013(4), 308–318. Lemert, C. (1997). Social interval and the micro-dynamics of social order: A microsociological theory of social order. Sociological Theory, 15(1), 1–20. Shien, J. (2012). Response to compliments by Chinese and American speakers of English: An exploration of styles. Journal of Pragmatics, 44(16), 2281–2294. Spratt, M. Humphreys, G., & Chanen, L. (2002). Languag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role of systematic instruction in speech act produc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23, 20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