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辨析及补论
李向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说”首次将美育提到可以取代宗教的重要地位,成为国民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然蔡先生对于美育何以能够代替宗教,二者的深层心理机制何在,以及在现代社会情境中美育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对人的
“救赎”等问题,仍有论述不充分处。本文试图综合近百年来各家之相关学说,对蔡先生之论作进一步之阐发。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宗教;辨析;补论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10)02-0105-04
艺术与宗教是人类安顿自身及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各有自己的领域。对于它们之间的异同及联系,历代贤哲亦多有论述。上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首次将美育提到可以取代宗教的重要地位,成为国民教育、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蔡先生的这一论断较之于此前只把文艺视作“载道”的工具,甚或只当作通俗低下的娱乐的见解,实在是深刻之洞见。然而,读罢蔡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又似有未能尽兴
之感。因有此文。
据蔡先生的观点,“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之作用,普遍分为三种:一曰知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1]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原先宗教中有关宇宙与自然的知识渐为日心说、进化论所取代,宗教中有关社会道德的论说,亦为现代的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学说所取代。“知识意志两作用,既皆脱离宗教以外,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唯有情感作用,即所谓
美感。”[1]蔡先生又进一步指出,美育之所以能够代替宗教者,其一在于它可以其悦目之形式陶冶人,感化人;其二在于美术具有普遍性和超功利性。“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绝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他举例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一切自然美景,一切艺术作品,皆可为众人所共赏,因此“,美以普遍性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1]
蔡先生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基本观点大抵如上。然而在我看来,蔡先生对于美育何以能够代替宗教,二者的深层心理机制何在,以及在现代社会情境中美育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对人的“救赎”等等问题,仍有论述不充分处。倘综合近百年来各家之相关学说,似可对蔡先生之论作进一步之阐发。
一
如前所述,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首先是基于科学昌明的时代背景。蔡先生曾于1907至1912年赴欧洲(主要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主修哲学、文学、文明史等学科,尤注重心理学及美学的研究,对西方哲学多有涉猎。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人的学说对他日后美育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在其文集中多处引证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言论,即可证实。)然而,蔡元培学说的另一个更为重要而直接的前提,则主要应来自19世纪末尼采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哲学理念。事实上,早在16世纪,哥白尼就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这从理论上打破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动摇了基督教的根基。然而,在哥白尼之后的三、四百年中,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辨析及补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