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师适当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创新性和主体性,这就是当前幼儿园活动课程的新变化——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一、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幼儿
新教育主张以个人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从知识本位和个人本位出发,引导每一个幼儿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自我实现。通过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充分尊重、信任、激励幼儿,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幼儿自主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个别性和独特性应该受到尊重与重视。因此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需要、水平,因人施教,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幼儿,让他们更自由、更主动地学习。
主体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关注幼儿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其个性潜能。在一日活动中,要以幼儿为出发点,针对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的个性,设计、安排各项活动。教师在组织、安排课程、游戏等活动时必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制定其目标、规则及方法。如,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教师要转变角色,视自己为幼儿并以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为出发点,选择游戏的内容,难易程度,目标和方法;在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养成教育中,更要注意幼儿的主人翁地位,否则可能会在无形中扼杀幼儿的天性,使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幼儿的过程。
二、科学、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主导者,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引导幼儿自己动脑,善于思索,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幼儿自觉的能动性,启发幼儿积极动脑,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教师更多的是作为知识的启发者,而非灌输者。
以往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始终处于控制与被控制,服从与被服从的地位。当今教育理念要求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提倡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选择,发挥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对个别幼儿的了解,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和教育。教师的传统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改革的大潮。
1、积极参与,促进教学
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如,在表演区的活动中,以游戏、音乐贯穿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表演主持人、模特儿、魔术师、杂技演员等角色。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发挥了并提高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
2、因材施教,主动创新
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活动中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同时要重视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作为主导者,教师应不断地参与幼儿游戏,体会幼儿的学习经验并结合活动,科学地组织、实施活动。
三、全面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泰勒的这一说法说明真正的教学是让学生主动去学,让学生有机会去学。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
以幼儿为主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