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柰瑟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该菌有13个血清群,中国以A群为主,B、C群有散发病例发生。北京市自1949年以来共发生过3次流行,约8-10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呈现周期性流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随着A群流脑多糖菌苗的推广使用,流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1995-1999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0年以来,北京市流脑发病率有所回升,但发病以外来人口为主,均为散发病例。针对流脑的防治工作,北京市卫生局下发了《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应急预案》。为进一步落实2006年卫生部下发的《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的各项措施,特制定本方案。
1 目的
,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变迁趋势和发病趋势,完善流脑预测、预警机制;
,识别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病例诊断
:冬春季节发病,1周内有流脑病人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如果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之一者均作为流脑疑似病例报告。
:疑似病例,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同时实验室检测符合下述两项:
(1)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2)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
: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
(1)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在中性粒细胞内见到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
(2)血清、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脑膜炎柰瑟菌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3 免疫预防
常规免疫
北京市将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A群流脑多糖疫苗与A+C群流脑多糖疫苗使用原则如下:
免疫程序:流脑疫苗注射4剂,第1、2剂为基础免疫,出生6月、9月时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各1剂;第3、4剂次为加强免疫,3岁、9岁(小学四年级)时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各1剂。
查漏补种标准
漏种针次为基础1-2针时,用A群多糖流脑疫苗补基础,2针次间隔不少于3个月,若已满3岁,尚未接种过流脑多糖疫苗,用A+C流脑多糖疫苗补1剂基础,并不再接种3岁A+C流脑多糖疫苗。若已满14岁,不再补种。
3岁A+C群多糖流脑疫苗时,若之前接种过2剂A群流脑多糖疫苗,与前剂间隔≥1年补种。若之前只接种过1剂A群流脑多糖疫苗,需间隔≥3个月。若已上小学,不再补种。
漏种针次为9岁A+C群多糖流脑疫苗时,与前剂间隔≥3年补种,若已满14岁,不再补种。
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国家对流脑疫苗使用的有关规定实施,特别注意掌握预防接种禁忌症。
特殊人群预防接种
根据疫情动态,在北京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对重点或高危人群的流脑疫苗免疫接种活动。
。学龄前外来儿童查漏补种安排在3-4月,中小学生查漏补种工作在春秋季开学时进行,对漏种儿童按照补种原则进行补种。
。在流脑流行季节(2-3月份),对集中用工单位中40岁以下、来京时间不足半年且3年内未接种过流脑疫苗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
当发生流脑病例时,对易感者进行流脑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
4 疫情报告
流脑作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检疫人员、疾控人员、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时,遵循疫情报告属地化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报告。城镇于6小时,农村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发现暴发疫情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疫情,应在2小时内报告上级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还应负责流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流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5 疫情处理原则
小范围内出现的散在病例、各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属于散发疫情。本市户口及发病前在京居住7天以上外地户口的流脑病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