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学习行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
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采用“单盲法”的自然实验,对于规范学生行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开展研究。实验采取正负和重复验证方法,对于学习行为规范,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情况进行验证。实验证明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在规范学习行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实现的。
关键词:学习行为,习惯,自学能力,实验
学习的学习能力究竟来源于何处?自我学习能力的强弱究意取决于哪些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哪一种因素居于主要地位?目前兴起的学习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各地都有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实验重点在于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形成以及如何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以形成学生学会新的学习方法。但是,所有的学习方法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如果有,这个基础是什么?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组,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课题组由湘西自治州教科所、凤凰县教研室、凤凰二中有关人员组成。选择凤凰二中作为实验点。
现阶段的学习方法研究,以及学习科学对于如何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没有给予一个满意的回答。以往的国内外学习理论在解释学习行为上是有力的,而往往是基于动物学习的实验上。在中小学生,特别是在我国,在一个经济、文化、教育落后、交通、信息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中,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形成自我学习能力,有待于我们努力开垦和探索。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中,不仅不少学生是学习的奴隶,而且教师也是教学的奴隶。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完成任务,对于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一种自学能力,言语同行为是脱节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长期被动的学习,往往形成一种不良的习惯,逃避艰苦的学习任务,视学习为畏途。习惯——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一般是行为的不断和多次地重复形成的。而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倾向。违反习惯,往往有一种不安的情绪表现。良好的习惯是有意识训练的结果。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学习上的被动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从被动教学的状态解放出来。只有在上述基础上,才有学习方法可言。
2、实验假设
课题组设立这样一个假设: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培养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能力形成的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要通过一个规范学习行为的过程。通过规范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自学能力,胜任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3、实验的理论依据
根据《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和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分类,学习行为分为正规行为系统和非正规行为系统。正规行为系统分为期望行为和规范行为。期望行为是学校根据教育目标对于某一学习行为的一种期望。经过对于期望行为的分析,产生各种规范,再经过训练,在学生身上产生规范行为。非正规行为,即是离开各种规范的行为。其中分为问题行为,越轨行为,
过敏行为和过失行为。在初中阶段的问题行为,往往是学生一种独立性、一种个人意愿的表现,当同现实发生冲突时所发生的越轨行为,是在问题行为上的发展,往往表现为同各种规范的冲突和破坏。过敏行为,是在过去的失败经验上,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导致行为失常。例如,遇上难题头晕。过失行为往往是对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过程,手段不熟悉造成的。
两类行为系统在一个学生身上并非裁然分开的,往往是交替发生,只是谁强谁弱的问题。
学生的规范行为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和环境影响的结果。教育也是一种环境。学校教育要成为学生正规学习行为系统生成和成长的有利环境,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催化剂、推进器。
4、实验方法
、实验点的选择和实验对象的确定
实验点选在重点学校,没有普遍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一所非重点学校。这所非重点学校,我们确定在城镇。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非重点学校学生来源是重点学校选择后的学生,同时办学条件和其他设备都比重点学校差。这样一所城镇非重点学校可以反映一般非重点学校的普遍问题,还可以反映城镇非重点学校的一般问题。
实验对象我们确定为初中一年级学生,然后逐步推进。这是因为,初中学生刚从小学上来,学校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小学生及儿童行为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差异大。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学习”的理解和态度,每个学生各自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特别是,一所非重点中学的新生,更是十分明显。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同原来毕业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所处的社会小社区的风气影响有关,形成了十分鲜明的丰富多彩的差异性。与这种差异性相对应的则是表
规范学习行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