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拥有“数学化”的课堂教学
江苏省泗洪县城头实验学校黄荣丽
[摘要]:《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我们的数学课堂应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数学活动为中介的“数学化”的课堂。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该为“数学化”课堂做些什么呢?笔者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数学化生活课堂教学
弗赖登塔尔有句名言: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数学化,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的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以发现其规律的过程。《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数学活动为中介的“数学化”的课堂。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可以对学生放任自由,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该为“数学化”课堂做些什么呢?
一、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
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许多教师都会认为这些和我们的数学教学没有很大的关系,就算是一些教材中编列的数学家的故事也容易被一些教师多忽略。其实就我看来,这些数学家的故事或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故事都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学生们可以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等。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在讲到相关内容时,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时,可开展一次以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如《圆的历史》、《圆周率“π”的由来》、《祖冲之对圆周率“π”的贡献》、《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趣味记忆法》、《扔出个
π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知圆的文化属性,感受圆特有的美,也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如希帕索斯因公开无理数的发现而被学派视为叛徒,阿基米德因沉迷于数学而被入侵士兵杀害,欧拉双目失明仍用心算创作,陈景润病魔缠身仍潜心“皇冠”摘宝,腿残的华罗庚与“优选法”,轮椅上的霍金与“黑洞理论”……以这些优秀数学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升华为科学、真理而奋斗的思想境界。
二、从数学史中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比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两名孩子在平均分三种食品,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的数量都能用整数表示,每人只能分到半块蛋糕,无法用已经学过的数表示。以此为契机,开始教学分数。我介绍道:我国是分数的故乡。产生分数概念的最早时代应当是在商代(公元前12世纪前后)。我法,在晚周铜器铭文中已出现了与现代相通的一般分数记叙法。如说成“五分之三”或“五分三”。我国古代用算筹来做除法,如计算23÷7记图1,若除得的商是3,余数是2,记成图2,读作三又七分之二。
在印度,系统介绍分数的著作迟至7世纪初期才出现,在一份大概是八、九世纪的桦树皮残简上看到了分数的记号。数学是智慧的母亲。为了表示慈母的端庄、美丽,中、印人民共同选择用竖行表示伟大母亲形象——分数的方法。但这也不是白玉无瑕,还缺少内在的美,于是阿拉伯人便添加了一条横线于分子、分母之间。这一条美丽的横线并不是把母子隔开的鸿沟,她是一条连接母子的彩带,至今没有更换,沿用至今。这条彩带,就是今天分数的分数线。这样的介绍,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又能体会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
在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中外著名历史文化遗产,有天安门、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英国的伦敦塔桥等,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以便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这些数学文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生活化”与“数学化”的转变
新课改新理念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他们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作用与价值。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要领: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
励志人生 厉志小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