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爱(中)》译文
第一段: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墨子言曰:“仁人之(取独)所以(用来)为事者,必(一定)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用)此为事者也。”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天下之利何(什么)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补充音节,无义)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劫夺),人之与人之相贼(杀害),君臣不惠(名作动,施惠)忠(名作动,效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译】: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第二段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第二段译文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第三段:
既以(通“已”已经)非(意动,以…为非;认为…不对)之,何以(宾语前置,以何,用什么)易(改变)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看待)人之国若(像)视其(代词,指自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所以)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控制)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傲视)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不)起者,以(因为)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称赞)之。“
【译】: 既然已经认为这些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第四段: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如果)兼则善(好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对于…来说)故(迂腐)也。
【译】: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如果能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
墨子兼爱中译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