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项目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部门】信息工程系
【专业编号】590101 【负责人】王志山
1.“1+X”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
(1)按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工学结合为目标,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探索并试验将国内外著名IT企业的权威认证培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尝试重新设置出一套适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并可以培养出实用型IT人才的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改革,建立相应的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训条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中《网络数据库》、《基于Java的Web应用程序设计》和《的Windows程序设计》3门课程用认证课程进行置换,和原有课程融为一体,并根据岗位需求分为软件设计、WEB技术、网络系统管理和软件测试四个模块,根据这四个模块,分别设计顶岗实习方案。从第2到5学期,每学期末用2到3周时间分别落实一个方案,最后一个学期则进行毕业综合实习。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2)教学组织及考核方式
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为重点,以突出动手能力和实现迅速就业为目的,所以要加大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的比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1:1,调整为现在的1:2。实践教学采用阶梯式的安排模式。注重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来设计实践教学课程及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案例,使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实用性和时尚性。学生通过这些案例练习,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控制。采用适合于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上岗实践法等。实践教学按认知实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四个阶梯循序渐进安排。
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分为课内实训、校内集中实训、校外实训三种。课内实训由专任教师负责组织,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每门实践课的授课时数与实训时数的比例为1:1;校内集中实训由专任教师负责组织,兼职教师辅助,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每门实践课在期末用8学时完成课程设计。每门实践课考核时以上机考试成绩和课程设计完成情况为主,以其他形式为辅助。校外实训由兼职教师负责组织,将学生分组(每组5-10人)派至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由学生跟随项目组完成项目的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实现、测试、总结报告等各个环节。校外实训的考核分为对小组考核和学生个人考核两部分:小组考核内容主要有业绩、总结报告2项;学生个人考核包括出勤、纪律、业绩(对团队的贡献度)、知识运用能力、协作精神、耐挫耐劳能力等内容。这种实训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与其他实训形式相比,具有真实性、竞争性、独立性、灵活性、复杂性等特点。但是过分依赖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期望企业直接、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是不现实的,因此还是要注重校内的实训培养,制定翔实的案例,真正达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制订详细的实训教学计划和指导书,建立注重过程和业绩考核的制度,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结合毕业设计以实习基地为依托,使学生尽早融入到软件产业界当中,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经济、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