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礼物的流动.ppt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礼物的流动
----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阎云翔著
大纲
作者简介
著书背景
主要内容
评论
拓展延伸
问题探讨
作者简介
阎云翔,男,1954年生。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本科、硕士就读北大中文系,后留学美国,曾师从张光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2007年受聘于该校社会学系紫江讲座教授。主要讲授“文化人类学”课程。主要著作有《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亲密关系和家庭变迁(1949-1999)》(该书获得2005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等等。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作者以曾经生活了七年的一个中国北方农村——黑龙江省双城县下岬村为田野调查点, 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最终完成了一份有关中国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的民族志报告。《礼物的流动》主要分析了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等方面的问题。
之前的学者关于礼物的研究也还比较多,但是阎云翔的研究更侧重于关注礼物交换的文化规则与运作逻辑。
著书背景
社会背景: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变迁;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和改造并没有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规则与现代决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生活日益复兴。
学术背景:西方学者的田野阵地由台湾、香港转移到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海外人类学的大陆乡村研究;诸多有关人类学礼物的研究。
人类学中的礼物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6):互惠原则,解释地方的经济交易体系
马歇尔·莫斯《礼物》(1967):新西兰毛利人“礼物之灵”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1969):交换理论
马歇尔·萨林斯(1972):决定馈赠与交换的三个重要变量---亲属关系的远近、合群度和慷慨度;交换的三种类型---一般互惠、均衡互惠和否定性互惠
国外研究:回礼动机的互惠原则、礼物的不可让渡性、礼物与商品的对立
国内研究:送礼现象与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01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02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03 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
04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
05 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
06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07 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08 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
09 结论:社会主义、关系、人情与礼物
附录: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分析
概述
“礼物”一词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礼”的意思是仪式、礼节以及诸如忠孝的道理理念的仪礼性表达。第二字“物”的意思是物质的东西。礼物的物质内容和它的文化意义及仪式情境是浑然一体的。(P43)
根据礼物馈赠的目的和社会关系的差异,区分了礼物的表达性与工具性,认为“表达性的礼物”(村民称为“随礼”)以交换本身为目的,反映了送礼人和受礼人之间长期形成的社会联系,而“工具性礼物”(村民称为“送礼”)则是以功利目的为特征,带来的是短期关系。(P44)
表达性礼物馈赠的仪式性场合
表达性礼物馈赠的非仪式性情境
生育庆典
亲戚间的互访
流产与妇女绝育
拜新年和挂线
订婚仪式
孝敬礼和压岁钱
婚礼
探望病人
盖房
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交换
拜寿
爱情信物
丧礼
偶然的庆贺
年度秧歌舞
表达性送礼
工具性送礼
1、间接付酬,是在获得关系网络的“局外人”的帮助后,通过送礼的方式来回报人情,它有潜力成为长期性社会关系,也可能向表达性礼物馈赠转换。
2、“溜须”:巴结性礼物,是上级与从属之间的垂直交易。
3、“上油”:润滑作用的礼物,是我们一般理解中“走后门”和“贿赂”,当地人将它当成是“一锤子买卖”,一般也只在本村以外的情景中发生。在求人帮忙之前赠送。

礼物的流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jjg002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