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礼物的流动.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张克树S090113《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是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的名作,它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礼物的流动》主要分析了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等方面的问题。一、内容简介本书是关于中国北方一个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模式的民族志报告。作者细致考察了这个北方农村的礼物交换过程和网络培育,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叙述向读者展现了在这个村庄社会实践中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社会网络的培育以及社会关系的实践运作方式。全书主要围绕三个论题展开的,首先是中国礼物交换系统的特征及其对人类学中有关礼物之持续探讨的意义,紧接着作者探讨了在中国文化中关系和人际行为之道德规则(人情)的复杂性,最后论述了礼物经济与更大范围内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本书脉络紧凑,论证严密,透过复杂多样的礼物交换形式和礼物类别的表面现象,总结了其中的规律性。可以说是对中国礼物研究的比较深刻的著作之一。,作者把对中国礼物流动的研究置于人类学有关礼物研究的大体系中,通过分析中国农村社会中的礼物流动及社会关系网络来考察它的独特之处,并指出它如何挑战了人类学既有的理论成果。(一)礼物及礼物的分类问题在第一章导论中,作者先从莫斯的经典名著《礼物》开始,介绍了人类学中的礼物与礼物馈赠,提出了涉及礼物研究的核心问题:回礼动机;互惠原则;礼物与商品的关系;并就它们在人类学中的研究状况做了回顾,指出了中国礼物研究的现状及主要不足,介绍了他本项研究的框架。第三章中作者又借用交换关系模型的理论,对下岬村的礼物世界进行了分类。在下岬村,礼物的物质内容和它的文化意义及仪式情景是浑然一体的。所以礼物交换的分类不能单纯基于所赠物品的类型,或者只是基于礼物交换中潜在的经济原则。根据礼物交换的场合可以分为仪式化的馈赠(即“大事”,包括生育庆典、流产和妇女绝育、订婚、婚礼、丧礼等)和非仪式化的馈赠(即“小情”,包括亲戚间的互访、探病等)。根据赠礼动机可以分为表达性的和工具性的。下岬村民把表达性礼物馈赠叫做“随礼”,而把工具性礼物馈赠叫做“送礼”。工具性的礼物分为:间接付酬、溜须(巴结性礼物)和上油(润滑作用的礼物)。巴结性礼物以上级与从属之间的垂直交易为特征,而润滑性礼物最明显的特点是必须在求人帮忙之前赠送。这两种形式分别从不同意义上阐述了礼物交换的重要性,它们都在特定情境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对于关系网络的构建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把下岬村的礼物划分了21种,并由此提出一系列关于礼物交换的问题,引出后面章节的分析。(二)礼物交换的原因及功能作者在第四章中对此进行了分析,村民们要把收入的10%到20%用在随礼上面,这一方面是社会和道德的力量,因为表达性礼物意味着一个人的道义或情感的关心,另外也是一种培养、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的基本方式。下岬个案表明,乡村社会中私人网络的培养既是一种权力游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关系不仅涉及工具性和理性计算,也涉及

礼物的流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