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教学设计
赵蓓莉
教学目标:
。
,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开放性诗歌鉴赏的方法
。
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
结合诗的多向旨意,学会诗歌鉴赏中规范的语言表述。
教学方法:
研讨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
李商隐的许多诗句已被广泛使用,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由熟悉的名句导入,既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品味,也可唤起学生积累新知识的渴望,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这些名句都是同一个人写下的,他就是有着忧郁气质的大诗人李商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锦瑟》
二、简介作者,奠定鉴赏条件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十七岁就以才华受人赏识,二十五岁中进士,入朝做官。不幸卷入朋党之争,政治上始终遭到排挤,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不幸,结婚不到十二年,爱妻便去世。就在那短暂的十二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团聚。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却终身潦倒,得不到实现的机会,因此心情抑郁苦闷,四十五岁卒于郑州。存诗约六百余首。由于时代混乱、个人失意,诗中往往流露出浓浓的感伤情绪。他仕途的坎坷,情感的失意,性格的善感,导致其诗忧郁感伤,常慨叹个人的沦落和世运的衰微,揭示政治的黑暗。由于他多愁善感和复杂的意念,其诗常避实就虚,具有象征意味。其诗想像奇妙,词句精警,色彩浓丽,常镶嵌典故,意境朦胧。李商隐的诗不仅在唐代诗坛、而且在我之地,颇有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艺术性极高的无题诗,这些诗基调凄凉伤感,音调和谐婉转,遣词用字严谨,对仗工致,用华丽的词藻构成生动优美的形象,传达出深刻真挚的感情,耐人寻味,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锦瑟》取诗首二字为题,就属此类。创作《锦瑟》时诗人46岁,罢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本诗借助典故、比兴、象征等手法,极耐人寻味。
三、朗读指导:
读: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听教师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2、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赏诗三步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换位移情。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让学生了解鉴赏基本鉴赏方法)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大致理解诗歌主旨。
总体内容: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四、教师引导:
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品典
品典一
《锦瑟》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