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礼仪原理——源远流长
【本章导读】
礼仪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强调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强调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行为处境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礼仪是一个复合词语,包括“礼”和“仪”两部分:“礼”,指“事神致福”的形式;“仪”,指“法度标准”。《辞源》把礼仪明确概括为:“礼仪,行礼之仪式。”在礼学体系中,礼仪是有形的,存在于社会的一切交往活动中,其基本形式受物质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习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礼仪是礼貌、礼节和仪式三者的统称。礼仪的基本点为尊敬、坦诚、谦恭、和谐、得体。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礼仪就已基本成型。在礼学体系中,礼仪是有形的,存在于社会的一切交往活动中,其基本形式受物质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习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重点】
礼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现代礼仪的概念、特征、原则和功能;东西方礼仪的不同特点和差异。
【核心概念】
礼仪礼貌礼节人格结构
【知识点】
了解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熟悉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规范、旅游企业会计工作组织
第一节礼仪的概述
礼仪是礼貌、礼节和仪式三者的统称。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敬重、友好的表示;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活动。古人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强调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强调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行为处境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一)西方国家礼仪概念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西方国家关于礼仪的典型说法有以下几种。
英文中有多种表述礼仪的单词:courtesy——谦恭有礼的言行、礼貌、风度;etiquette——礼仪、礼节和各种规矩;protocol——恰当的行为,一般多指外交、军事等特定领域的相处准则;Ceremony——仪式、典礼,也泛指习俗中的礼仪行为。习惯用语:stand on(upon) ceremony;with ceremony (正式, 隆重);without ceremony (不拘礼节地, 随便地)。
法语中etiquette——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二)中国古代对礼仪的理解
“礼仪”一词出自《诗经》:“献酬交错,礼仪卒度。”中国古代对“礼”和“仪”的理解有过合而分、分而合的主张,分者认为礼仪是一个复合词语,“礼”和“仪”不同,“礼”,指“事神致福”的形式;“仪”,指“法度标准”。合者认为“礼”和“仪”相近,因此连用为礼仪,《辞源》把礼仪明确概括为:“礼仪,行礼之仪式。”
1. 礼
中国古代“礼”的涉及范围极其广泛,“礼”几乎成为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
中国古代训诂学《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事神致福”的形式,认为“礼”是行为准则,“礼”与祭祀鬼神有关。后来在敬神的基础上加以引申,扩展到敬人,就有了人际交往的含义。
古人对“礼”理解有如下内容:其一,认为礼是治国的大纲和根本,礼是天地人统一的规律和秩序。其二,认为礼就是理,是道理、事理、天经地义的法则。其三,认为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这里的“礼”作“尊敬”解。其四,礼指物,“礼”就是礼物,“礼尚往来”、“无礼不相见”中的礼是指礼物。其五,认为礼是为了表示敬意、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有礼、仪不分的意思。
2. 仪
古人对“仪”的理解有如下内容:其一,指“法度标准”。《国语·周下》云:“度之于轨仪。”《淮南子·修务训》云:“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这里把仪的功能定义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法则、规则。其二,指礼节、规矩,侧重个人行为举止方面。其三,指仪式、仪典、仪礼,强调记载仪式规范。其四,指容貌、举止,包括仪容仪表、体态风度。
(三)现代礼仪的含义
在当今时代,也包括中国在内,(1)
。本文的讨论,也将在狭义礼仪的范畴里展开。在一般的表述中,礼仪是礼貌、礼节和仪式三者的统称。从内涵上讲,三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1. 基本概念
1) 礼貌
礼貌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敬重、友好的表示,通过语言、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与恭敬。有时候人们也把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礼貌是礼仪的核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格与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对从事旅游接待的工作者来说,礼貌是衡量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2) 礼节
礼节通常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也就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
礼仪原理——源远流长-清华大学出版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