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
韩建勇
思考:如果我们是隋唐时期的学生,有个梦想——长大后当个官或找个体面的工作,那么通过什么渠道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看图:了解一个读书人的经历
一、中国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
(二)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三)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四)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五)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六)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七)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A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隋炀帝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隋文帝
“分科举人”
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开设进士科
B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一、设置中正——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
二、品第人物——1、家世 2、形状(品德评语)3、定品
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作用:前期确实符合“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时品状并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维护其统治的作用。后来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二)隋朝-- 科举制度的创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科举这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帖经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