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
第九讲
分科取士,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极盛于明清,于清末被废。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世卿世禄制
养士、军功、客卿
征辟、任子、纳资、察举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等
二、隋朝——科举制度的发端
隋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决定“分科举人(仕)”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为科举制产生的标志。
607--------1905
三、唐朝——科举制的形成
从唐太宗开始开科取士,实行学校和科举并重的方针,以后逐步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科举制度。
、制举和武举
“常举”:每年一次的科举考试
“制举”:皇帝为选拔杰出人才而临时举行的考试
武举:由兵部主考,考试项目有马射、步射、马枪、负重等。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常举
考生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科目多达十二种:即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
明经诸科选拔熟悉各门儒家经典之士;进士科选拔既通儒经、又有文辞造诣的才子。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唐朝的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1.“探花宴”(杏园)。
2. “曲江会”(长安城南曲江亭)。
3 .“题名会”或“雁塔题名”(到慈恩寺塔下题名。
进士科在开元天宝年间拔取了不少文学人才,如孙逖、祖咏、储光羲、王昌龄、常建、王维、刘长卿、萧颖士、李华、岑参、钱起、张继、元结等诗人皆先后及第。
(1)选士而非选官.
(2) “省试”成绩并不是录取的唯一依据,甚至不是主要依据.
(3)科举考试的方式.
(4)考录程序
①投牒自举
②府州解试
③尚书省试
④录取放榜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之科举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