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
周建清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一、教材分析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第一节《地球宇宙环境》知识的延续,是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补充与拓展。同时又为学习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做好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它与第一节不同,加入了大量的地理图片需要学生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本节课渗透了地理学习必备的两大核心能力,即“读图分析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读图、析图获取知识”和“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体验,概括出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基本具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但由于太阳活动类型比较抽象,用肉眼无法观察,要让学生体会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教材只给结论,导致学生在概念的理解和原理的探究有思维障碍。
(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图片、文字信息,区分太阳辐射的三个波段,并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借助图片直观感知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并能初步运用。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太阳辐射与地球”的过程中利用现实中的案例,感悟并体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会用地理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对太阳常数的概念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进行准确的表述,通过图片、资料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对地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索宇宙。
重点难点
重点:(1)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1)知道太阳常数的概念;
(2)掌握不同的太阳活动类型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构建,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合理的合作探究,拓展学生思维。在教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及层层递进的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等,促使学生主动的思考、探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完成定义的建构和规律的发现,而教师则在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形成知识体系。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创设情境)想当年,天空挂十日,后羿弯弓射九日,现如今,我假想:把唯一的太阳再射掉,地球会变得怎样?
四、教学过程
1 太阳辐射与地球的探究
(2)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A:紫外区(<)
B:可见光区(~)
C:红外区(>)
(3)图文结合——感知概念
/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与地球的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