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思考题(一)
一、名词解释
1. 逻格斯(赫拉克利特)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的含义很多,应该将其主要地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规律”。
2. 智者
智者是指那些收费授徒,专门教授修辞、论辩和诉讼技巧的职业教师。智者中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也都有着类似的学术主张,被称为“智者派”哲学家。智智者职业带有商业特点。学生交纳学费,教师则保证学生获得事业成功所需要的能力。
理念(柏拉图)
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性。柏拉图认为,和多变的、相对的、感性的事物不同,理念乃是不变的、绝对的存在。现实的具体事物是虚幻的,理念才是真实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念的特征:第一,本原性第二,超感性第三,第三,不变性和永恒性第四,绝对性第五,客观性。第六,真实性。第七、目的性
(第一,本原性。他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存在的根据)。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则是它的摹本。
第二,超感性。同可感觉的具体事物不同,理念是感官所感触不到的,只能为理性所把握。
第三,不变性和永恒性。具体的东西都是变化的,不稳定的,而理念则是不变的、永恒的。
第四,绝对性。具体事物的美都是相对的、不纯粹的、不完全的而美的理念则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
第五,客观性。理念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第六,真实性。他认为,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虽然是可感知的,但却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而理念虽然是不可感知的,但却同巴门尼德的存在一样,是唯一真实的。
第七、目的性。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4. 四因说(亚里多多德)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质料因就是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它本身不是一种特殊的事物,没有任何特殊的规定性。
▲形式因指事物的形式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本质。
▲动力因指使一定的质料取得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力量,也就是某一具体事物的变化者或制造者。
▲目的因指一具体事物之所以为形式所追求的那种东西,也就是它是为了什么目的而产生的。
教父哲学;
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根据教父们活动的区域和使用的语言,后人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亦称为“东方教父”和“西方教父”。从总体看,以查士丁、奥里根等人为代表的希腊教父比较注重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注重上帝的“三位一体”、上帝与世界的关系等形而上学层面的问题;而以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人为代表的拉丁教父则更多地注重信仰和伦理、注重人的罪以及救赎等问题。
“两座城”(奥克斯丁)
他认为,自从人类降世以后,上帝创造了两座城: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前者是“幸福的天国”,它由上帝所选择的得救的人构成;后者是痛苦的世界,它由上帝所确定要打入毁灭的人构成。他把教会看成是上帝之城的体现,把人们生活的世界看成是尘世之城的体现
唯名论与实在论:
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即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8. 四种假相(培根)
1、“种族假相”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一种假相。
2、“洞穴假相”是由于每个人的不同特性而产生的带有特殊性的假相。
3、“市场假相”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语词使用不当所带来的假相,培根认为这是一切假相中最麻烦的一种。
4、“剧场假相”是由于对权威和教条的盲目信仰和对古往今来各种哲学体系的盲目崇拜造成的
9. 奥卡姆的剃刀
奥卡姆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原则”,认为能用较少的东西说明问题,那么用较多的就成为无益之事,“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他主张用“经济原则”这把剃刀,把那些累赘的东西统统剃掉。这就是哲学史上所谓的“奥康剃刀”。
10. 精神助产术(苏培拉底):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11. 因信(得救)称义(路德)
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德意志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滕贝格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路德明确断言《圣经》的权威至上,否认教皇权威;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每个信徒都可以直接与上帝相通,无需神甫作中介。即“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
天赋观念(笛卡尔)
他认为,科学之为科学必须是由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来的科学体系。显然,这些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来源于感觉经验,只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
(“天赋观念”是笛卡尔哲学乃至唯理论哲
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