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体会
千百年来学医者必读张仲景《伤寒论》,原因在于它是开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经典著作,虽系古代文献,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仲景之方,配伍精,药味少,疗效佳,内涵深远,思维多向,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石与核心。笔者认为,学习《伤寒论》不仅要背诵其重点条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张仲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组方用药特点,包括思维方式、识证、遣方、用药各环节。下面谈几点本人学习体会。
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
(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谷欲呕(243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378条)。
(2)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仲景对疾病体察入微,注意辨证求因,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以便临床准确用药。如发热一症,病机多种,治疗有异:在太阳为卫阳浮盛,与邪交争
《伤寒论》学习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