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奔向诗和远方
图为湖南湘西凤凰古城,这里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
“喊船”民俗被搬上舞台,成为旅游文化体验内容。
四川雅安汉源赏花旅游文化月开幕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这个春天,传出一个个关于文化旅游的好消息: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亮相;3月22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蓝图已绘,机构已定,心向诗和远方,必将迎来神州春色,满目繁华。
“到此一游”到深度文化体验
“传统的非遗竹编,成为赤水特色工艺旅游品,从几十元的茶杯套,到上万元的竹编画,一根成本只有十元左右的竹料,经竹编艺人的设计加工后,身价百倍,不仅使赤水80万亩杂竹物尽其用,还让赤水市的近千名贫困群众通过竹编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首场“代表通道”上,贵州90后人大代表杨昌芹面对镜头讲述了贵州赤水竹农通过赤水竹编特色工艺旅游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从事竹编工艺十年,杨昌芹从一个学徒成长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经历了赤水的脱贫攻坚,是新时代的受益者,也是文化旅游融合的亲历者。
生生不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变成旅游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乡村山居变成民宿;传统民俗变成旅游新体验……文化旅游拓宽了当地农民居家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门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从南到北,从山村到城市,从观光到体验,旅游业已成为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据统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旅游业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供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既成就了“顶天立地”的旅游骨干企业,也培育了“铺天盖地”的中小旅游企业和自主创业者。数据显示,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旅游是有效手段。2017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表现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大,对幸福感的追求增加。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成为“五大幸福产业”,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从自然风光游到文化旅游;从浅层的“到此一游”到深度的文化体验,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也提高了文化附加值和旅游品质。
“国务院对全域旅游的指导意见,无疑对旅游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新的思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当前要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大力推进
“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两张皮”现象
将迪拜的亚特兰蒂斯复制到了三亚,复星集团投资100多亿元的三亚·亚特兰蒂斯近日正式开放。这个由柯兹纳国际运营管理的一站式娱乐休闲及综合旅游度假目的地,以失落的远古文明和亚特兰蒂斯神话为灵感,旨在为全年龄段的客人们提供独特的度假体验。
国外奢华品牌能否受到游客的青睐,需要市场的检验,但业内对如此“大投入”的成本回收颇有些担心。专家指出,照搬和移植国外文化项目应谨慎,要考虑消费者的感受,要和当地文化共振。事实上,这样的教训已有前车之鉴,单纯的照搬和模仿并不能达到投资预期。前几年万达集团与弗兰克
·德贡娱乐集团合作,在武汉大手笔投资26亿元推出了舞台节目“汉秀”,号称打造世界顶级舞台秀。可结果是纵然有绚丽的舞美,也拯救不了内容的空洞,不能打动观众,所谓的“大制作”成为“大包袱”。
文化有文化的逻辑,旅游有旅游的逻辑。业内专家提醒,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大有学问,不是想当然就能做好的,也不是砸下钱就能实现的,而要多从文化内容和精神情感上深度挖掘,讲好故事、谋好项目、做好产品。如果文化和旅游只是简单相加,各地虽有名人故里、历史典故,但仍是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没有特色和个性,不能打动人心,不能找到和现代人的情感共鸣;如果文化+旅游只是概念炒作,就会在热闹一时后,留下烂尾的文旅小镇和门庭冷落的人造景区;如果文化和旅游还是“两张皮”,就会造成旅游地产的大行其道和旅游商品的大同小异,旅游体验冰冷乏力、没有故事和温度,行之不远。
3月16日,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举办的第八届庐陵文化旅游节
文旅融合:奔向诗和远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