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五首》
教学重点
;
;
。
教学难点
体会五首诗不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诗歌分类
二、鉴赏分析
客至
(一)背景
唐(末)宋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一家人的日子趋于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第二年春天,诗人写了此诗,抒发了这种情怀。
(二)分析
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内容:
明确:两个内容。
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旧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
春天来了,春水遍地,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栖于溪边,一派详和。
提问:诗人为何用“但见”二字,
明确:表明诗人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
忽然得知老朋友来了,诗人喜出望外,开门迎客。
第二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单的酒菜招待老友,又叫来邻翁陪饮,以尽宾主之欢。
学生背诵。
旅夜书怀
(一)背景
本诗作于永泰元年(765),时年杜甫已53岁,本来他偕家人在成都草室生活安定,但给他提供帮助的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托,不得已杜甫只能离开成都。年事已高,再加上身集重疫,杜甫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分析
提问:哪句诗反映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诗人成名因文章,而辞官却并非老病,原因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诗人并没直抒胸噫,而采用了这种含蓄的方式,那是因为诗人不愿也不敢怨君,但又胸存块垒,不吐不快,所以只能这样含蓄地表达出来。
接着诗人以“河鸥”自比,垂垂老矣却飘泊天涯,不知所终,令人同情。
提问:诗人的这种飘泊,感伤之意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呢?
明确:此诗开篇写景,寄伤感、飘泊之情于景物描写中,先写舟泊于岸,时间是深夜,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舟,桅杆高耸,更显寂寞。诗人立于小舟上看到一幅夜景: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天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更衬托出了小舟的孤单、渺小。而诗人欲以小舟自比,引出下文的内容。
学生背诵。
咏怀古迹
(其三)
(一)背景
杜甫于唐代宋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生活比较安定,是他创作的一个繁荣时期。此诗便为其中之一,是歌颂王昭君的。
(二)分析
提问:诗人写此诗,仅仅是为了塑昭君的形象,对她的不幸表示同情吗?
明确:不是。诗人由昭君想到了自己,自己的遭遇和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因妒被逐,自己也因遭到排挤辞官不做;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自己也是飘泊天涯,难回故土;昭君思念故土,自己又何尝不想重回长安,实现理想呢?更何况自己这一年已经55岁了,迟暮之年,功业未成,杜甫不敢怨君,所以借昭君之事抒发自己的悲愤。
学生背诵
阁夜
(一)背景
这道诗与前一首是同期之作,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背山临水,风景优美。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抒发感怀,题笔而作。
(二)分析
提问:粗读此诗,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感伤。
提问:你从诗句中哪些地方捕捉到这种感伤的气息?
明确:首联
杜甫律诗五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