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的心理谈如何引导幼儿的行为.doc从幼儿的心理谈如何引导幼儿的行为
文/莫源秋
观察者,是现代幼儿教师应该扮演的一种角色,但是观察幼儿不是为了记录,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观察幼儿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幼儿,以便能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或者给幼儿以适宜指导和帮助。那么,如何理解幼儿心理行为的具体含义,即如何透过幼儿的外显行为来了解幼儿的内心状态、内心需要就成为关键之关键。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一些对幼儿“心理行为表现”诠释的材料,希望能为大家正确地理解幼儿提供一点帮助。
,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孩子正处在的心理紧张状态,内心充满焦虑,他需要成人的抚爱和帮助:
异常活跃;
沉默不语;
经常尖叫;
喜欢恶作剧;
排便无规律;
喜欢模仿别人;
喜欢炫耀自己;
说话结结巴巴;
刻意寻求别人的注意;
仪式性强迫行为;
努力使自己变得滑稽可笑;
避免参加竞技性游戏;
行为举动带有强制性;
从来不和别人目光对视:
紧紧抓住成人的手;
常常嚷着头痛或肚子痛;
小偷小摸, 有盗窃行为;
不能融入同伴的游戏之中;
常常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
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一个小动静也会吓得跳起来;
孤僻,总是喜欢一个人呆着;
沉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之中;
不能控制自己的笑容,常常傻笑;
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不放手;
爱说假话、爱打人,故意损坏东西;
吮手指、吮被角、吮衣角、咬指甲;
睡眠不稳,夜惊(从睡梦中突然惊醒甚至坐起);
对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称赞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
持续(用力)眨眼睛、挖鼻孔,面部或四肢肌肉抽动等等;
行为举止和孩子的年龄不相称,而像更小的孩子做的事情;
残忍性行为(欺负比其弱小的同伴或虐待小动物等)来宣泄和缓解内心的不安情绪;
喜欢“粘人”(由于缺乏安全感,粘任能满足他心理安全需要的人,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恋物行为(离开了某样陪伴惯了的东西便忐忑不安的行为。如一个5岁的男孩从来没有离开过他襁褓时代用过的那条旧包被,一旦从他的怀里夺去了这个东西,他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这小孩就可能得了恋物癖)。
由于近年来,孩子生活中教育的比重逐渐增加,加上家长将日趋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压力提前转嫁到孩子身上,因此,孩子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孩子出现上述问题行为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孩子正处在心理自卑状态之中,他需要我们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或者创造条件让他积累成功的经验,然后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贬低、妒嫉他人;
超乎寻常的安静;
常常为自己辩护;
处心积虑地取悦别人;
将自己的错误推给别人;
不能发现自己的任何优点;
好胜心太强, 总是试图证明自己;
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极度敏感;
情绪低落,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
难与他人建立亲密无间的感情交流;
对于新的陌生环境常常有莫名的恐惧感;
不能正视他人的赞扬,也不能做出积极的反馈;
过度怕羞, 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
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然后让别人去关注他;
拒绝交朋结友。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
从幼儿的心理谈如何引导幼儿的行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