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doc


文档分类: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关键词:半夏; 炮制; 历史沿革
Key words:Pinellia ternata; Preparation; History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后入药。为搞清半夏炮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了解其炮制目的,本文对半夏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半夏的炮制沿革进行了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高其饮片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历史沿革
唐代以前半夏入药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1]中的半夏汤,方中用“治半夏”以疗目不瞑,不卧,文中对“半夏汤”的用水、煎法、服法均作详细介绍,但对炮制方法未见记载。半夏的炮制方法最早可见于《金匮玉函经》,其中写到“不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2]。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生半夏的毒性,需“汤洗”至“滑尽”,否则“戟人咽”[3]。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出半夏需"汤洗去滑"[4]用,《雷公炮炙论》记载了具体的方法:“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并指出炮制目的是“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5],选用白芥子和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白芥子利气豁痰,协助宣通痰气,醋消肿毒,以防药毒攻喉。《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中记载对半夏中毒的解除方法:“中半夏毒: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4],从此以后半夏炮制时生姜常成为不可缺少的辅料。最先将生姜用于炮制半夏的是《刘涓子鬼遗方》,在其用以治疗金疮箭毒在肉中不出的“白敛散”方中有“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6]的记载,根据《汤液本草》中载:“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所以,可以理解为姜炒法在此时期出现。以后大量医药文献中都记载了姜制半夏,具体制法各有不同。为什么用生姜而不用其他辅料?《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指出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3],可见,生姜主要是起到解毒的作用。
唐代唐代,汤洗半夏仍是半夏炮制的主要方法,并出现了“汤泡”[7]法。此外,出现了“炮法”,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8]、“微火炮之”[8]。姜制半夏的方法中也出现了
“姜汁炒”[9]的记载。
宋代宋代,有关半夏的炮制内容有了较大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半夏“汤洗”的原因:“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10]“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10]。炮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汤洗、浸发展至洗炒、浸炒、浸煮、煮炒等方法,加入的辅料也由单一的生姜扩展到其它的辅料。如“汤洗”后,再进行“麸炒黄色”[11]“生姜汁浸,麸炒令黄”[12]“面炒令黄色”[12]“米炒微黄”[13]“入猪苓同炒,令猪苓紫色”[13]“米醋煮令透”[14]“炒沙令热,炮,片切,用生姜汁、甘草浸焙”[15]等操作。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了半夏不采用“汤洗”法,直接用各种辅料及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如“浆水煮,细切小片子,焙干”[12]、“同鹅梨汁、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60 KB
  • 时间201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