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更新日期: 2008-09-05 点击: 【摘要】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 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 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 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 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 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 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 战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 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 并曰“不口父咀, 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 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 生姜浸一宿, 熬过。”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 用之必须生姜, 此是取其所畏, 以相制耳, 完以热汤洗去上滑, 手搂之皮释随剥去, 更复易汤( 捶之) 令滑尽, 不尔戟人咽。”现代药理实验证明, 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 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 1 ]。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撰著《雷公炮炙论》曰; “修事半夏四两, 用白芥子末二两, 酽醋六两, 二味搅令浊, 将半夏投中, 洗半夏上有隙诞, 若洗不净, 令人气逆, 肝气怒满。”由此开始应用一些辅料制法, 以去其毒副作用,增强祛痰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 王焘著《外台秘要》沿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及至宋代, 除沿用上述方法外, 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苏沈良方》记载有:“姜汁、井水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半夏“汤浸七次,切, 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 焙干。”《圣济总录》记载方法较多,有米炒、酒浸麸炒,浆水煮,醋煮,浆水、生姜、甘草并桑根白皮煮, 白矾水浸焙。《和剂局方》中曰:“半夏泡七次四两, 枯矾一两, 为末, 姜汁打糊, 或者枣肉, 和丸梧子大。”并记载有“水煮”“汤泡炒黄”等等方法。金元时代, 沿用了姜制法, 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 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明代医药学家总结前人经验, 增加了皂角矾生姜制。《婴童百问》载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半夏“惟洗去皮垢, 以汤泡浸七日, 逐日换汤, 晾干切片, 姜片拌焙入药。”《增补万病回春》有半夏“治风痰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泡透晒干用”的阐述。《本草原始》亦记载: “半夏以滚汤 2~3 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荚、白矾、生姜同煮过。”清代, 除仍沿用前人炮法外, 在炮制工艺、辅料和制品规格方面均有所创新。赵学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