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版本学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半功倍。”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编而卷、而册,有手抄而刻板、而活字,其经过不知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士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
第一节版本的发展
版本最初指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书本,以区别于抄本、写本。后指: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本子,内涵包括书写、印刷的年代、形式、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增删以及在其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藏书印、题识、批校)。
研究版本特征与差异、鉴定真伪、优劣的学问叫版本学。
一、版本早期形态:简牍
二、写本时代:唐前纸书基本是手写本,后世一些规模庞大不便印刷的也采用写本。写本又分手稿本、稿本、抄本。
写本的装帧
卷轴装:六朝到唐代的主要装帧形式。
纸一般画格分行,由右向左书写,再由左向右卷起。左端安轴,右端粘一块作“褾”的纸(或绢),褾后系以丝带,若干卷集在一起,用书衣包上,称为“帙”。为了便于识别,轴头挂块牌子,上写书名、卷次或其他记号,称为“签”。有签的一端露在外面,用时抽出来,还时插进去,称为“插架”。
旋风装:以一长条卷纸作底,以每叶右边无字空条处逐叶粘裱在卷底上,从首至尾卷起,俗称龙鳞装、旋风装。
此卷据传为唐朝仙女吴彩鸾所书
贝叶经与梵夹装
印度佛经用贝多树叶作纸,上下用木板夹起来,打孔穿绳贯串称贝编,又称贝叶经。
唐人受此启发,把卷子折成长方形折子,前后加上两张硬纸作封面,经折装,多用于佛经的装帧。
文献学第二章 版本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