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新策略——微生态制剂
时间:2009年09月07日22:43 来源:医药经济报
郁继忠
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的症候群。
临床上较多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和肠动力调节药甚至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调与IBS的发生关系密切。目前有许多微生态制剂治疗腹泻型IBS的报道,大多取得良好效果。
微生态制剂治疗腹泻型IBS研究
浙江邵逸夫医院的一项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组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P值均<);IBS患者肠道CR均值<1,与对照组CR均值>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乳酸杆菌、类杆菌和肠球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研究发现,IBS患者确实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肠杆菌增加,并伴有CR明显下降。
一项由上海市双歧三联活菌协作组进行的随机、多中心研究中,观察了培菲康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这项临床试验入选100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罗马Ⅱ诊断标准,因不能遵循用药标准脱落3例,实际入选97例。服用培菲康630mg,3次/日,共计27天。疗效观察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各项评分之和:腹痛发生时间、次数、排便时腹痛腹胀次数、排便形状及次数异常比率、黏液便比率;大便常规并按Bristol评分;粪细菌培养。试验结果:%;±±(P<);完成的7例粪细菌培养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各有3例呈>10倍增长。研究显示,口服培菲康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显著改善腹泻型IBS患者的各项症状,并且安全性高,患者顺应性强。
IBS诊断标准
对于IBS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均采用2006年发布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其具体内容如下: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有排便频率改变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新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