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
本章以典型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本节教材以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以沙漠化为主)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发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危害和防止措施。
(二)制定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分布。
②认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③掌握导致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及其表现,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成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④掌握荒漠化防止的内容、原则、重点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②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荒漠化的严重性,体验治理荒漠化的紧迫性;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明确重点难点
1、重点:
①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②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③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2、 难点:
举一反三,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教法分析
以新课标理念教学为依据,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的探究空间。
三、学法分析
学生情况:本届我校学生地理基础较为薄弱,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特别是在区域地理这一块,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地”怕“地”的情况。这一些实际情况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学法指导:主要方式是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共3个课时
第一课时安排:
(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1、导入新课,提出荒漠化问题,引出荒漠化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加深学生对荒漠化的印象。
用图片导入目前世界荒漠化主要的地区,从而引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紧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36页“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这一材料,让学生明白在我国荒漠中的地区中又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
接着利用幻灯片把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进一步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来引导学生走近“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结合课本36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说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