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什么是健康?
2、什么是心理健康?
简单地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状态。但人的健康不仅是指人有机体的健康,也包括人的心理的健康。人的健康是人心身健康的和谐的统一。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心理上一种持续、积极、有效率的状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一章绪论
目前理论界存在不同看法,尚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或者认识。
因为它本身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人们通常只是用“常态”或者“病态”、“正常”或者“异常”来表示。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知识经验的增多,大家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认识还在不断深入和提高。个体经历的事物或活动不尽相同,即便他们经历类似或同样的事物和活动,但在积极反应上仍存在个体间差异。
3、心理健康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专家、权威组织观点: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的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国有学者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七条:(1)能保持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学习了解认识心理健康还应注意:
1、心理健康标准,只能视为一个人们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 2、如果不注意保护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将下降,并会导致心理病态、病态心理及变成心理障碍者。
3、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但并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最佳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常见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经过高考的体检合格,罹患各种严重躯体疾病的不多。
但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教材列举有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到的情况。
(二)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环境适应不良
主要指大学生对新的校园环境及生活在心理上不能很好适应。多出现在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时期。
原因有:第一次远离家门、亲人;大学新环境陌生;学习内容、特点、方式方法与中学有较大差别;中学时具有的优势、优越感相对消失;学生之间学上的差距;暂时遇到的各种挫折。
2、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感觉课程负担重,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对各种考试感到恐惧和焦虑;缺乏学习动力、兴趣;自我否定学习及效果;厌学、忧虑、得过且过等。
干扰学习,影响发展智力,有的因此被迫休学退学,提早中断学业。
沟通技巧—演讲沟通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