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牛羊主要传染病
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了气肿疽、副结核病、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恶性卡他热、牛流行热、牛白血病、蓝舌病、羊口疮、羊梭菌性疾病等病的简介、病的发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制和公共卫生等内容。
自学内容:
气肿疽、无浆体病和水牛热。
基本要求:
l、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病性特点;
2、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3、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症状和病变;
4、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简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5、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针对性的防制措施;
6、掌握各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重点、难点:
重点按每个反刍动物的传染病分述,难点为相似症状和病变的反刍动物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教学学时:
5学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
第一节副结核病(1学时)
重点:
1、副结核病的症状和病变;
2、副结核病的防制要点。
一、简介
副结核也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剖检可见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皱褶为特征。
本病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奶牛饲养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一些国家均有发生。我国一些省、市、区的种牛场、牧场、奶牛场均有本病发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养牛事业的发展。
二、病的发生
,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小杆菌,需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和鞭毛。具抗酸染色的特性,与结核杆菌相似。在组织和粪便中多排列成团或成丛。本菌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有中等抵抗力。粪便内生存125~246d,泥土中可存活11个月,乳中可存活10个月,2%石炭酸溶液2h、5%福尔马林溶液5min、5%氢氧化钠溶液2h可将其杀死。对青霉素有高度抵抗力。
(尤其是乳牛)发病,幼年牛最易感。其次是羊和猪,骆驼、马、驴、鹿等动物也可发病。
。副结核分支杆菌主要存在于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粪、尿和乳液中,可大量的排出体外,可以长时间在环境中存活。
,污染饲料、饮水、畜舍和牧场,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在子宫内经胎盘感染。
,各个病例的出现往往间隔较长的时间,因此从表面上似呈散发性,实际上它是一种地方流行性传染病。
虽然幼年牛对本病最为易感,但潜伏期甚长,可达6~12个月,甚至更长,一般在2~5岁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特别是在母牛开始妊娠、分娩以及泌乳时,易出现临床症状。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此病在公牛和阉牛比母牛少见得多;高产牛的症状较低产牛严重。饲料中缺乏无机盐,可能促进疾病的发展。
三、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正常,早期症状为间断性腹泻,以后变为经常性的顽固性拉稀。粪便稀薄、恶臭,带有气泡、粘液和血液凝块。初期食欲正常,后期食欲有所减退,逐渐消瘦,眼窝下陷,精神沉郁,经常躺卧。泌乳逐渐减少,最后全部停止。皮肤粗糙,被毛粗乱,下颌及垂皮可见水肿。尽管病畜消瘦,但仍有性欲。腹泻有时可暂时停止,但有复发。随着病情的发展高度消瘦和贫血,泌乳停止。最后因衰竭死亡,病程几个月或1~2年。
,潜伏期数月至数年。病羊体重逐渐减轻。间断性或持续性腹泻。食欲正常,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发病数月以后,病羊表现消瘦、衰弱、脱毛、卧地。在发病的末期可并发肺炎。羊群的发病率为1%~10%,多数以死亡而告终。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消化道的病变在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特别是回肠呈现慢性肥厚性肠炎,回肠粘膜增厚3~20倍,发生硬而弯曲的皱褶,呈脑回样外观。粘膜上面紧附有粘液,稠而混浊,但无结节和坏死,也无溃疡,肠腔内容物甚少。浆膜下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管常肿大,呈索状。浆膜和肠系膜都有显著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变软,切面浸润,上有黄白色病灶,但无干酪样变。
。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特点,尤其是长期顽固性腹泻、消瘦,剖检肠粘膜增厚,脑回样皱褶,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靠实验室诊断。注意与牛肠结核、牛沙门氏杆菌病等加以区别。
六、防制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免疫和治疗办法。
,以增强其抗病力。
,每年进行4次(间隔3个月)。变态反应阴性牛方准调群或出场。连续3次检疫不再出现阳性反应牛,可视为健康牛群。
,则必须进行检疫,确认健康时,方可混群
第六章 牛羊主要传染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