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二、古今异义
5、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朔气传金柝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客舍)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而耻学于师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 4、位卑则足羞
(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 6、吾师道也
(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师说》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