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南方六月荔枝丹
教具
多媒体设备
讲授日期
课型
新授型
课时
12
目的
要求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
内容
教学
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
难点
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
方法
作业
布置
课后
分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
课文生字词注释:
贮运、栽培、揣摩、蕴涵、红增、紫绡、醴酪、嘲讽、进贡、萌蘖
本文体裁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作者:贾祖璋,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科普学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提出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
第一层:第1自然段: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为引子,引出“荔枝”这一话题。
第二层:第2—5自然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
第三层:第6—10自然段:主要写荔枝的果实(膜、肉、核、花)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
第11段:说明荔枝的产地分布;第12自然段:说明荔枝的书谱品种;第13自然段:介绍荔枝喜欢温暖的习性;第14自然:说明今天的荔枝发展
四、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第一部分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为引子,引出“荔枝”这一话题。为下文介绍荔枝提供基础。
2、课文第2、3、4、5自然段:主要描写荔枝的外部形状(外壳、颜色、果形、大小)
(1)第2自然段:承接上文,对白居易的“壳如红缯”提出异议
句子:认为“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润滑,荔枝壳却是枯糙的”然后用果树学的术语加以说明。
(2)第3自然段:说明成熟的荔枝的颜色。
句子:大多是深红色或者紫色;比喻成:(“绛囊”“红星”“珊瑚珠”);
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引用古人的诗句;
各地荔枝的成熟期以及各地的颜色。
(3)第4自然段:说明荔枝的果形,先总体介绍各种形状,然后又蒂部到顶端以及两侧具体介
句子:呈心脏形、软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比较大,顶端较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
(4)第5自然段:介绍荔枝的大小,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的方法
句子: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克或者二十多克(列数字)
广州和四川的荔枝(举例子)
3、学习课文第6、7、8、9、
南方六月荔枝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