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民族概况】
英文: The Dai ethnic group / The shan ethnic group
主要分布
傣族,是中国的较少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部。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西双版纳境内有景洪坝、勐海坝、勐遮坝、勐笼坝、勐罕坝等,德宏境内有勐焕坝(芒市)、勐那坝(盈江)、勐卯坝(瑞丽)、勐底坝(梁河)勐婉坝(陇川)等。
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立足、毛南族、仡佬族等有这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系。全球傣(泰、掸)总人口6000万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他称为“掸”、“阿萨”。
语言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泰语支,与壮语、侗语、水语、布依语、立足、毛南语、仡佬语之间的基本词汇相同,语法相同,属于同一个祖先的语言发展分支。
随着历史的发展,傣族进行了大规模或零星的迁徙活动。长期处于相互隔绝、互不来往、各自发展的状态,因此语言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几个方言区。中国境内主要有德宏傣语方言、西双版纳傣语方言、金平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的共性之外,同时又具有语调不同等差异。
三大方言共有的声母是:
k
x
ng
ts
s
j
t
th
l
p
ph
m
f
v
h
共有的单元音是:
ǎ/a
i
e
ε
u
o
ɔ
ω
ə
共有的复合韵母:
ai
a:i
ui
oi
ɔi
ωi
əi
au
a:u
iu
eu
εu
ωu
əu
am
a:m
im
em
εm
um
om
ɔm
ωm
əm
an
a:n
in
en
εn
un
on
ɔn
ωn
ən
aŋ
a:ŋ
iŋ
eŋ
εŋ
uŋ
oŋ
ɔŋ
ωŋ
əŋ
ap
a:p
ip
ep
εp
up
op
ɔp
ωp
əp
at
a:t
it
et
εt
ut
ot
ɔt
ωt
ət
ak
a:k
ik
ek
εk
uk
ok
ɔk
ωk
ək
我国的傣族历史上有过四种不同形体的文字,即西双版纳傣文(傣泐文)、德宏傣文(傣那文)、傣绷文(缅傣文)、金平傣文,傣语均称“多傣”(totai)或“莱傣”(la:itai)。这四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婆罗米字母),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新平的花腰傣,有传教士助创的拉丁文,但较少有人用。
相对于50、60年代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修改而成的新傣文(老傣文的基础上增加若干声母,删除老傣文中的连体字、合体字等不规范用法),傣族先民沿用至今的傣文又被称为老傣文(古傣文)。
宗教信仰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
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人们认为只有入寺做过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
傣族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