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史和台湾电影史
主讲人:周艳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传媒学院
20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
左派的中原电影:40年代中后期从大陆转移香港,具有较强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以长城和凤凰影业公司为代表;
右翼的新马电影:自50年代初期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转移香港,以邵氏兄弟、电影懋业为主体;
邵氏电影公司
李翰祥导演
邵氏电影公司
1958《貂蝉》
邵氏电影公司
1959《江山美人》
邵氏电影公司
1960《倩女幽魂》
李翰祥导演对于民族性的追求
既能展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又能表达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内在风神;即便是在人物造型、布景设置和光影调配等方面,也浸润着一种令人沉醉的类似中国画的气韵。
有关古装片布景设置问题,李翰祥明确表示:“古装片最好少取实景,多利用内景,主观地用灯光和建筑构成了一个最近于理想的环境。比方说国画里那种柳暗花明山涧松泉的情调,在实际外景里就不容易找到,因为国画在创作时已渗进中国文人自己的看法和哲学,你只有利用再创造的布景,投入以设计过的光线和隐约的烟霭,才能传出那么些味道来。”
邵氏电影公司
从发展初期开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就在建立大厂形象之时积极尝试不同类型的大小制作,如李翰祥的古装巨片、陶秦的大型歌舞片、岳枫的伦理片、何梦华的粤剧戏曲以及各种鬼怪片、僵尸片、侦探奇情片、艳情片、武侠片、琼瑶文艺片、,成为香港影坛首屈一指、最具实力的电影机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成功,是与其“统一集权的家族式管理”、“长远的投资策略”和“多元灵活的制作路线”联系在一起的。
武侠片
伴随着香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历史状况,武侠动作片中不畏强权、敢做敢当的侠义精神跟现代精神实现了对接。香港动作片导演张彻说:“在今天的环境里,我们应该多提倡刚性文化,并且中国打斗片有与众不同的风格,近年来过偏能开拓东南亚市场,最近中东、南美、非洲等地区也争取中国打斗片区放映,都打开了市场大门,是打出来的天下……”。
第一个敢在武侠片用白衣飘飘的演员,不怕曝光,追求白袍独特的风韵。
20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香港电影,从类型的创制与转换,到意蕴的改进与提高,从票房的突破与繁荣,到交流的广阔与深邃,都达到此前香港电影无法抵达的相对成熟的境界。成龙的喜剧功夫片、吴宇森的枪战片、徐克的武侠片、王晶和周星驰的喜剧片等,都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