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画家凡·高
◆本课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及其作品进行专题性研究,学习从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作品,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的能力, 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画家凡·高的生平,通过欣赏活动,认识画家的绘画风格,用语言或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
◆本课教学难点:
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选择恰当的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画家凡·高》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17课的学习内容,这是继前七册教材后首次出现的一种欣赏方式,以画家为专题进行的欣赏·评述课程。
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又是传播文化的手段,应鼓励学生做到有见识地熟悉多种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典范,能把各种艺术置于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给予描述、分析。所以欣赏课的内容扩展为:作品、画家、作品在社会中的地位及艺术现象。我们从一件美术作品上看到描绘了什么,还不足以说明我们真正理解一件作品。所以,本课从了解画家开始,感受画家在创作作品时,受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使学生明白:很多时候必须深入了解画家,才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真实含义。
欣赏活动是一种视觉分析练习,是从感性开始的。“看”是欣赏课中重要的
一环,当学生第一次看到美术作品时的最初反应就是欣赏活动的开始。要让学生学会看,仔细看,看了想,有“看”了之后主动去查资料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不仅要横向地看,也要纵向地看。但是,只有“看”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欣赏活动从感性层面逐步进入到理性层面,用美术语言、形式分析作品,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积累和建构起来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不仅要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还要教给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支架,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达到潜在发展水平的高度(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以凡·高的生平和画风变化为主线,从题材、主题、造型、色彩和构图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自我建构欣赏能力和审美趣味。
凡·高曲折短暂的一生,数量惊人的艺术作品,以及悲剧性的结局都让他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对于孩子们来说,作品中鲜活和华丽的颜色太让人震惊了,激起学生了解的欲望。通过欣赏,孩子近距离感受艺术大师的魅力:刻苦、顽强、执着、积极探索、充满激情……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画家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通过学习本课获得欣赏方法,从朦胧的认识深化为对作品艺术风格的欣赏。激起欣赏、了解更多艺术大师及其作品的愿望,克服高不可攀的心理,让他们直接去感受,去与作品、作者对话。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共两个版面,第40页左侧为简单的画家生平介绍。这是在小学美术教材中首次将画家生平作为资料介绍给学生。凡·高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曲折的,书中选取了凡·高一生之中的几个转折点和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对凡·高一生做了简单叙述。学生通过阅读,能从中提取许多信息:国籍、经历、绘画风格、所受画派的影响、一生之中的重大事件……。便于学生在欣赏时对画作加深理解:凡·高是一个顽强的、对艺术充满了狂热激情的人,从未停止创作和前进,尽管他是独自一人,生活坎坷,生前不被世人所认可,然而凡·高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成就!
对比旧教材,画家的每幅作品都标注了年代,能更直观的感受到画家不同时期画风的变化。第40页以人物画为主,中间呈现的是《吃马铃薯的人》。教材中,对这幅画作了详细的描述。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画家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友谊。
凡·高早期接触社会下层,对劳动者的贫寒生活深有感触。他受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影响,想成为一名农民画家。《吃马铃薯的人》便是他该时期的杰作,也是他生平第一幅重要的代表作。同时,本画也是教材中唯一的一幅早期作品,色彩暗淡。把它与其它时期画作对比,能直观地感受到画家画风的变化:色彩、笔触、题材……教材中选用的其它画作都是凡·高融入了印象派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的作品。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本页中作于1887年的《自画像》是凡·高一生中最幸福的一个时期创作的。凡·高前后共画过30多幅自画像,凡·高的这一时期的自画像反映了他受当时新印象主义(点彩派)影响,在画布上采用富于变化的色点。这种画面所造成的气氛效果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旺盛的生命力:明亮、有序、灿烂、有力的色彩。新版教材删掉了《割耳后的自画像》一画。主要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还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逆境中应该怎样选择正确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另外,学生会被凡·高割耳的经历所吸引,而忽略了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情感等方面感受与认识。应明白凡·高是个顽强的人,从未停止创作和前进,艺术成为抑制和击退
教学案例《画家凡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