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避险
地震有关知识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破裂或断层错动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大地震往往造成房屋倒塌、地面破坏,并引发火灾、水灾、有害气体泄漏、瘟疫传播等次生灾害。 地震和日常所见的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99%以上的地震是微小地震,人们不容易感觉到。但强烈的突发性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震的成因
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力量。当这股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使一些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一旦岩层承受不了这种变化的时候,就会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引起强烈振动,这种振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距震源最近的地方叫震中。地震的大小可以用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来衡量。震级表示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破坏的程度。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 家畜不回家, 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 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Ⅻ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中烈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震级
地震的种类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组成地壳的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倾斜或弯曲变形, 当地应力继续增强,积累到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沿着岩层构造薄弱的地方。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而引起地面的振动。世界上百分之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而引起的。火山地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火山爆发时, 由于岩浆冲击地壳或使局部地区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是火山爆发后, 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小或地下深处补给不及, 出现空洞,从而引起上面覆盖的岩层断裂或塌陷而产生的地震。
陷落地震: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而引起的局部地震,主要是人类原因造成。
地震预报的发布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我们个人既不要随意散播未经证实的地震信息,也不要轻信谣言。
震前的必要准备工作
了解地震知识,掌握防震应急措施。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轻信地震谣言。
明确疏散路线、避难地点,准备好避难和营救的物品。通常需准备好手电筒、打火机、收音机,够三天用的食物和饮用水。
加固室内家具杂物,把放在高处的小物件、镜框等物体转移到地板上,避免家具杂物在地震时翻倒掉落造成伤害事故。
分配地震时个人应急任务,特别是防火;离家时,应关好燃气灶,熄灭炉火,切断电源等;要保护老人小孩;所携带防震用品等应按任务分工落实到人,避免震时忙乱,顾此失彼。
震时个人应急避险
破坏性地震从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作为个人,如何在瞬间冷静地作出正确避险的抉择呢?
在楼房: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不要轻易跳楼,也不能使用电梯。
在平房:来不及跑出户外时,可迅速躲在桌子、床下和坚固家具旁或紧挨墙根,注意保护头部。
在户外:避开高大建筑物,远离高压线、大的广告牌、灯等高处的危险物,特别要避开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物。
在工作间: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在公共场所: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等场所,要保持镇静,就地选择躲藏处,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不要盲目跳楼,也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
地震中的标准求生姿势
震后自救互救
震区群众,尤其是家庭、邻里之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时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之一。
被埋压人员首先要鼓起求生的勇气,要消除恐惧心理,能自我离开险境者,应尽快想法脱离险境。
被埋压人员
地震应急避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