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诊所情况调查报告
导读:中国目前有接近20万家诊所的存量,大致10万家诊所的缺口。从目前的形作者:刘涌
来源:36Kr
原标题:诊所疯狂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好像都在开诊所,或者都在讨论开诊所。曾经在医疗服务体系当中最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如今却登上了风口浪尖。诊所是怎么忽然成了人们的宠儿?
互联网医疗在诊所的蹿红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期在线上商业变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诊所被看成互联网医疗实现商业变现的路径。后来当用户获取变得非常困难和昂贵之后,贴近基层的诊所被寄希望成为流量的入口。再后来,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的观点把这种宠爱推向了新的高度,他认为,诊所、社区卫生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才是移动医疗发挥作用的真正场景。
可以明显感到,从商业化辅助工具,到重要流量入口,直到现在被视作承载移动医疗的基础场景,在互联网医疗的风口上,曾经在医疗服务中被视为“屌丝”的诊所,一步一步实现逆袭最终成为资本和创业者眼中“网红”。
实际上,诊所早已不仅是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的布局重点,众多离开体制去自由执业的医生选择了开办个人诊所,大量各类上市公司纷纷紧诊所的布局,外资诊所也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如果是这样,诊所其实不仅是医疗创业公司的“风口”,而是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医疗格局的关键环节。多年的口号“强基层”,能在诊所走红之后实现么?
眼下的实际情况还是显得有些尴尬。按照国家卫计委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4月份,。这个数据仅仅恢复到8年前(2007年底)的水平。而且像李天天的判断,即时是现在这个水平,中国诊所至少还有10万家的缺口。
所以,尽管围绕诊所建设的讨论声势浩大,但真正付诸实践的诊所要么刚刚起步,要么计划尚未落地。而且,掣肘诊所发展的人才、患者、保险等瓶颈一直都存在。尤其是诊所只能应对普通病、常见病、慢性病,对医疗体系的改变并不是根本性的。所以,现在还真的没到乐观的时候。
在医疗这样的高管制领域,任何一个方面的突破都少不了政策上的改革。通常看来,诊所的爆发得益于国家力推分级诊疗。但这其实将问题简单化了。
社会办医
新医改从最初启动时一直坚持鼓励社会办医。早期的社会办医大都讨论的是社会力量如何举办医院,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等。但社会办医一直面临“弹簧门”、高风险等问题,发展不起来。况且,大多数办起来的民营医院定位中高端市场,属于“锦上添花”性质。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医疗市场的竞争,但对于解决医疗资源的配置、合理就医秩序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其实在这个时候,国家的社会办医政策就开始鼓励举办诊所。但受限于过往观念往往认为,诊所因为只能提供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定价没客源,低定价没利润,不进医保没活路,所以初期的资本并没有对诊所报以太大的热情。
分级诊疗
后来,分级诊疗成为政策主流,资本和创业纷纷转而从这个趋势中寻找机会。实际上,分级诊疗政策可以算作是“强基层”的扩充版。整个政策的导向,也是通过增强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将患者引导到基层就医,从而形成分级就诊的秩序。
国务院的分级诊疗指导意见中,有两条直接针对诊所:大力推进社会办医,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就地就近为基层群众服务;探索个体诊所开展签约服务。但将诊所捧红的政策,并不仅仅只有这两
中国诊所情况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