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马说》是一篇寓意深远,寄情深沉,富有启示作用的古代杂文。教读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体会语言承载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启迪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⒉过程和方法目标:激发质疑、探究和拓展延伸;适时诱导、点拔,开启学生智慧。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⒉难点: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互动流程
一、情景导入。
可以展示马图来激活气氛。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名句;请学生讲讲传说中有哪些千里马。
也可以以对比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把马献给了楚王,经过精心喂养,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
二、走近作者。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三、感知巧析
⒈字词积累。
祇(zhǐ);只是。
骈(p
《马说》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