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球虫与球虫病研究进展
蔡建平、谢明权、覃宗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
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Isospara suis)和某些艾美耳属(Eimeria)球虫寄生于哺乳期及新近断奶的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原虫病,在成年猪群,虽有球虫寄生,但一般不引起临床表现,多呈带虫现象,而成为本病的传染原,尤其是母猪带虫,常引起一窝仔猪同时或先后发病,或引起死亡,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该病在欧、美、澳、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流行严重,引起兽医寄生虫学者的充分关注,在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1 病原生物学
猪球虫最早报道于1878年,由Zurn和Rivalta首先发现,但未作具体的描述和分类命名[1]。Douwes(1921)也曾描述过从猪粪便中分离的肠球虫,但未予命名;次年该氏描述并命名了猪的蒂氏艾美耳球虫() [1]。自此之后寄生虫工作者先后报道并命名了15种艾美耳球虫和2种等孢球虫(pelllerdy,1974) [1],但其中至少有5种艾美耳球虫和1种等孢球虫的有效性值得怀疑,仍有待研究[2]。目前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猪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猪球虫的有效种计有艾美耳属8种和等孢属1种,即粗糙艾美耳球虫(),光滑艾美耳球虫(),极细艾美耳球虫(),蒂氏艾美耳球虫(),猪艾美耳球虫(),种猪艾美耳球虫() 、有刺艾美耳球虫(),新蒂氏艾美耳球虫()和猪等孢球虫() [2]。据Snith称,在欧洲,上述猪球虫中比较常见的是I. suis 、 、[3]。而据Daugschies等对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分析,,在欧洲都很普遍,,常在种猪场的仔猪群中引起疾病流行[4];但Koudela等在捷克的调查认为,,且有较强致病力,可引起临床型腹泻[5]。由于猪艾美耳球虫生活史的潜隐期和孢子化时间较长,种内形态变异较大,等孢属和艾美耳属的非孢子化卵囊形态种间差异不大等特点,出现这些差异并不奇怪。
迄今为止,在猪球虫中,仅只有I. suis 、 、 、 5种的生活史得到实验研究,对其它4种艾美耳球虫的生活史过程还不详细了解。一般而言,猪艾美耳球虫的潜隐期多在10-14日间,排卵囊持续期(明显期)也长达6-10日。%重铬酸钾溶液中于25℃孢子化时一般也需10天以上[1]。据调查,从新鲜猪粪便中分离的7种艾美耳球虫卵囊()%的重铬酸钾溶液中于30℃通氧孵化,12天时有97%的卵囊完成孢子化。但猪等孢球虫的潜隐期较短,为4-6天,明显期为3-13天,卵囊的体外孢子化时间为3-5天。[5]。
猪球虫与球虫病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