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湾文学
绪论
一、台湾是中国人用血和汗写成的一部历史台湾岛上的居民,均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大陆移民。
原住民高山族(包括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鲁凯族、阿美族、邹族、布农族、赛夏族、泰雅族、邵族等),总数约20多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左右,其余 98%基本上都是汉人。
大陆大规模地向台湾移民,有文字记载的是汉朝。大陆向台湾移民的种类大约有这样几种:
; ;
、商移民; 。
这几类移民中数量最多的是军事移民。
中央政权最早在台湾设置行政区划是1225年,即南宋宝庆年。
明朝天启二年(1622)荷兰殖民者开始入侵台湾,至1642年全面占领台。
1661年,郑成功驱荷兰复台。 1895年,甲午战败,清朝政府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再次沦为殖
民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台湾社会分期和两岸文学的历史沿革
台湾是个移民岛,移民岛的文学从移民文学中孕育和诞生,因而台湾文学是从大陆的移民文学中孕育和诞生的。
台湾文学的出现,是大陆文学的原样移植,它没有幼年期,没有初生态,一经出现,便是成熟的古诗。
20世纪20年代,在新旧社会和新旧文学交替之际,台湾青年张我军在北京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和鲁迅的教诲,将“五四”文学新军引进台湾,进行了新旧文学大论战。新文学战胜了旧文学,打开了台湾新文学前进的航程。
台湾新文学的一些重要作家、理论家,如:赖和、吴浊流、钟理和、洪炎秋、林海音等全都到过大陆学习取经。钟理和、林海音的创作就是从大陆起步的。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为了重建台湾新文学,大陆的一批文人离乡背井去了台湾。
1949年,随着国情的巨大变化,一大批文人随着国民党残余政权去了台湾。不仅实现两个文学球根和文学精神的结合,而且改变了台湾文坛原有结构和创作队伍。台湾文学和其他省份的文学完全一样,是中国文学固有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认识
台湾当代社会变迁的基本走向——,从传统的农业
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型。
(一)、土地改革
1 、1950年开始实行耕地“375减租”条例;
2、、公地放领;
3、“耕者有其田”。
(二)、土地改革的利弊
1 、土地改革使大量的无地农民成为自耕农;
2 、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有助于台湾当局乱中求稳;
4 、土地改革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地主尤其是大地主的经济利益。
(三)、社会转型的基本数据
(四)、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不可忽略的因素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
五十年代,在台湾社会的一片乱局中,首先充斥文坛并居于统治地位的,便是以反共抗俄为指向的“战斗文艺”运动的泛滥。而“反共文学”的创作,又构成这项运动的核心内容与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战斗文艺”与“反共文学”
一、历史背景
以“反共文学”为核心的所谓“战斗文艺”运动能够迅速占据5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潮地位,是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与社会心理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1、从政治生态环境看,政治权力高压与文化政策垄断相结合,造成了官方话语霸权的横行无阻。
首先,文学创作的自由受到严重威胁。其次,禁书政策“漫天撒网与无边无际”。
2、从社会心理背景看,全岛特别是大陆去台人员完全陷于失败主义的精神低谷,国民党当局急欲制造一种官方的政治神话以来抚慰、调动和激励民众的社会情绪。
二、“战斗文艺”运动实施的文艺策略
1、实施官方奖励与“培训”,大力扶植“战斗文艺”创作。
2、通过官办“民间”文艺团体,将作家纳入“战斗文艺”的组织网络之中。
3、创办文艺刊物,建立“战斗文艺”的发表阵地。
三、“反共文学”创作文本的多层透视。
1、作家队伍的历史文化心态
政界作家: 陈纪滢、王蓝、王平陵、于还素、刘心皇、葛贤宁等。
军中作家:“军中三剑客”——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高阳、杨念慈、姜穆……
2、创作文本的政治取向
充当”战斗文艺”运动急先锋的“战斗诗歌”,首先走在了50年代前列。
《保卫大台湾歌》《哀中国》
小说创作作为“战斗文艺”运动的重镇,作品数量极为庞大,且多为文人式写作。
陈纪滢的《获村传》、《赤地》、《华夏八年》;
姜贵的《旋风》、《重阳》;
王蓝的《蓝与黑》、《长夜》;
潘人木的《莲漪表妹》、《马兰自传》、《如梦令》;
潘垒的《红河三部曲》;端木方的《疤勋章》;
彭歌的《落月》;司马中原的《荒原》、《狼烟》
3、“反共文学”的历史辩证* *
四、“反共文学”的没落*
一个不容否
台湾文学课件 完整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