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及书体演变(一)
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王毅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古人为啥喜欢占卜呢? 那个时候人的信息十分有限,很多东西无法解释,只能拿出神鬼来,于是便有了占卜,占卜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作用,现代不是仍然很多人信佛、信星座吗?
一、甲骨文
甲骨文的最早发现时间应该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给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是瘁尽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甲骨文的发现是上个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第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大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在总共15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经过学者专家考证研究,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这是刻于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一块记事肋骨。一面刻有文字,记载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宰丰之事,另一面刻兽面、蝉纹和虺huǐ龙纹,并嵌有绿松石。
中国文字起源于图画,在甲骨上最容易看出:
本版甲骨上刻鸟形象形文字。由上而下是由鸟嘴、鸟头、鸟身进而全部鸟形的刻画过程。这是稀有的例子。
本版从右至左版上刻有猕猴、马在火上,虎、雉zhì(野鸡)等物之形。虽是练习刻划,但说明了图画与文字的关系。
本版甲骨记载有二类不同的内容。殷王将征伐,卜问哪位将领合适。另外一段纪录殷王牙齿有病,卜问是否来自祖先作祟,能否痊愈。
商王卜问是否要建立新的有围墙的大聚落(作邑)。
【原创】高中美术(书法篆刻)教学课件:书法史及书体演变(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