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从贸易谈判看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
——《国际间的权衡交易——贸易如何促进发展》读书报告
经济与工商管理
06级经济学
鞠珊(0610021017)
【摘要】在《国际间的权衡交易——贸易如何促进发展》一书中,作者以世界贸易谈判为框架,阐释了当今世界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地位和关系,以及应如何制定贸易协定以更好地促进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关键词:世界贸易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发展中国家
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成立之初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实际上在迄今为止进行的九次多边贸易谈判中,并没有实现这一宗旨,尤其是1993年的乌拉圭回合。表面上看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融资援助,但发达国家却要以开放其资本市场作为条件。发展中国家要为获得微小利益而付出与此不对等的代价,而最终发达国家获得最大的福利。正如芬格和舒勒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采取约束自己的条款来获得没有约束的协助。”而最近一次的多哈回合从2001年就开始了,进行时间之久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从乌拉圭回合中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为发达国家所左右,在谈判中强力争取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贸易政策。
如果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自由贸易可以通过国际分工提高参与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国民财富的增加,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只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之后再同其他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换得其他产品,那么各,以至最终世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虽然国际分工以及国际贸易可以为每个国家带来福利(假设所有国家参与),但福利提高的相对幅度——贸易利益的分配则取决于贸易条件(交换比率)。各国自然希望贸易条件与贸易对象国贸易前的国内交换比率更接近,因为这样一来本国的贸易利益就越大。如果贸易双方均遵守自由贸易原则,那么贸易结果是利益均分;但若有一方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类似的,当两个国家同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会因贸易扭曲而同时损失,从而各国福利都会减少。这有些类似于“囚徒困境”。即便每个国家都老老实实的遵守贸易自由的原则,只发展一种产业,那么每个国家就会变成一个个加工厂。尽管生产效率极高,但生产的产品却只有某一种或某几种,这自然是一个国家不愿看到的,因为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多元化生产的工业帝国,越多元化的发展就意味着对他国的依赖程度越低。经济的独立就意味着政治的独立。
纵观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没有一个不是凭借贸易保护政策发展并强大起来的,换句话说,比较成本理论并没有成为发达国家进行国际分工的根本原则。如果按照这一原则,18世纪的英国应该放弃棉纺织业,进口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印度纺织品。但他却严禁输入印度产品,宁愿使用自己的高成本、低质量的产品。此后,英国把机器化大规模生产模式运用到棉纺织业中,提高自己在这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后摧毁了印度的棉纺织业。19世纪的美国,应放弃工业,专事农业,但却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结果到19世纪末在工业上赶超了英国,成为其强劲的竞争对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钢铁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在生产成本和产量上都远远不及美国,然而,他却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输入矿石,兼行贸易保护政策,建立起了自己高效
《国际间的权衡交易——贸易如何促进发展》读书笔记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