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创新精神.doc儒家思想与创新精神
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令人困惑的问题:总有一些学生不愿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更不愿意与同学、教师、教材内容及参考资料唱对台戏,在语文创新教育中,学生明显缺乏一种独立性、批判性和自信心。
这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人贵有自知之明、谦逊礼让和长幼有序等思想在作怪。因而使学生采取中庸之道,人云亦云。他们总觉得:老师和大多数同学的见解都是那样,课本和专家的见解就是那样,为什么单单我的见解不同呢?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消极影响。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支柱的儒家思想渗透到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也在时刻影响着今天广大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模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消极影响的同时,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语文素质也有积极作用。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糟粕,更多的还是精华。我们要以批判继承的精神,扬长避短,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努力培养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一、儒家文化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消极影响
(一)以为政入仕为教育目的,忽视劳动技能培养
儒家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天经地义,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于劳动者的鄙视思想。那么,为政入仕当然也就成为儒家教育的唯一目的。换言之,儒家的书本不过是步入仕途的敲门砖。
作为现在的部分学生,依然将跳出农门、考大学做大官挣大钱作为读书的目的,具体说,就是为应试而读书,对于学生而言,学会多少生活劳动技能,将来用什么本领回报社会,心上从来不去考虑。这样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理想,也就不会去努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更谈不上了。
(二)以中庸之道求和谐相处,以竞争创新为异端邪说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中国传统文化把和谐相处作为最高境界。孔子要求学生言行合乎中庸,不要出现狂或狷的两极现象。从而其培养出了像颜渊那样退而省其私和曾参吾日三省吾身这种克己内省的典范。固然,这种虚心谦逊,和平共处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但另一方面却压抑了竞争和进取精神,磨掉了学生奋发向上、表现自我的棱角。
不少语文教师不敢越语文教参半步,违心的照本宣科;学生不敢当众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于是,一百位教师,一万个学生,却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准确说,只是一个机械的概念)。如果是这样,创新从何而来,能力从何而来?由此看来,这种中庸思想实在是不能再要了。要改革教育,首先是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维护群体的整体利益,反对张扬个性
孔子提出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求人们不要主观推测,少发表个人见解,不可断然肯定自己的看法,不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而自以为是。言必出于经典,行必合于理法。这种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家长主义,王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压仰约束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
我们把教学称之为一种艺术,既是艺术,就应该色彩纷呈,决不可以模式化、标准化。前些年来,语文教学模式向一些成名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靠拢,甚至提出一些机械的训练程序;阅读分析材料经典化;语文试题标准化。有时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在上演南辕北辙
儒家思想与创新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