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学美育论文 2.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美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人文素质教育被称作当代大学生的“营养套餐”,是因为人文素质不仅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还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人格完善的重要“营养”。各种大学生的暴力事件的出现又给我们提了个醒: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促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发思维,净化“灵魂”;尽快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尽快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人文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有所偏颇,这种情况在我校这样一所理工科高校尤为突出。
    对于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统一体。科学(智育)与艺术(美育)从总体上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虽说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思维方式和创作过程,二者相互渗透,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最基本条件。科学与艺术的出发点是共同的,都在追求人类摆脱愚昧和黑暗,争取文明和进步,展示人类创造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审美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不仅应成为学校、乃至各个教育环节应承担的共同责任,也是教师与学生对创造和谐、温馨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共同追求。学校在注重科学知识价值时同样要注重教育的育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先天的潜能、才能和气质。因此,把审美教育放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中,放在大学生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方位视野中来考查,我们国家对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视程度还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片面追求智育,忽视审美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的心理缺失,审美空虚的结果。
    纵观中外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都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其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古希腊的思想家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审美素质具有的强大力量能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使人的心灵净化,性格变得高尚优雅。孔子也十分重视对“礼”、“乐”的学习,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一个君子的培养通过学习诗歌等作品得到知识启发,通过学习礼仪塑造品德,而成为君子则要凭借乐教。在我国近代史上,王国维和蔡元培也曾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美育教育既是对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当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创新,在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上,美育和智育都是不可缺少的。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审美是美学的源泉

大学美育论文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316363517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1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