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国外的外卖O2O案例
本月27日,饿了么确认了其已获中信产业基金领投,,从而将外卖O2O这个行业再一次推到了媒体聚光灯下,尽管从去年开始,补贴、巨头介入、各路创业公司频获融资已经让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这些天天抢着补贴你吃饭的外卖公司们未来真的有价值么?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只是这样的场景在不少国外媒体看来却是似曾相识,因为早在几年前,餐饮外卖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业领域,如今这个市场中更是已经有了两家上市公司、两家十亿美金以上量级的创业公司,以及一众希望以其他方式颠覆前面几家的创新者们。
饿了么,美团的朋友,不妨看看别人家的外卖是怎么卖的吧。
Delivery Hero的国际化扩张之路
无巧不成书,,但与成立于2008年、埋头苦干了近7年的“饿了么”不同,此时距离Delivery Hero正式成立才不过4年,。仅在2014年一年 Delivery Hero 就融资3笔,。
创业4年公司市值就能超过20亿美元?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Delivery Hero 的创始人 Niklas Östberg 其实早在2005年就已经涉足线上订餐业务了,与创业伙伴 Byrenius 创建了披萨外卖网站 OnlinePizza ,业务主要覆盖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地。
这一次创业经历让Östberg 对餐饮O2O有了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他发现,在单一国家用户规模天花板很低的欧洲,想要创业成功就一定要走国际化路线,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国家,这一思想也极大影响了 Delivery Hero 发展路径。
2011年5月正式成立的 Delivery Hero 目前已经覆盖了24个国家约20万家餐厅,接连收购了韩国的Baedaltong 、巴西的 Subdelivery、捷克及斯洛伐克地区的 Damejidlo 和 Jidloted 等公司,最大的一笔收购则是对直接竞争对手 。大量收购本地餐饮外卖网站成为Delivery Hero快速扩张的奥秘。某种意义上讲 Delivery Hero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推动,使其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通过收购的方式不断扩张其市场规模,在不同的国家完成卡位。
Delivery Hero 也一度希望将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复制,在2013年投资了美国人Engleardt(中文名:刘凯)在上海创建的爱米饭订餐网,并改名为外卖超人。由于切入时间节点较晚,主攻白领市场的外卖超人发展并不顺利。截至2014年12月仅拥有50万用户,,拥有212名员工,其中运营人员占70%,各项数据均和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有较大差距。
对于饿了么和美团们来说,国际外卖巨头的进入并不可怕,问题在于当它们杀出个你死我活后想走出国门时,却会发现国际市场上已经没有多少机会和空间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偌大的中国吃货市场,似乎也足够了。
Just-Eat,丹麦公司的英国上市路
同样来自欧洲的外卖巨头还有 Just-Eat,不同的是早在去年4月它便已经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市值达24亿美元,其背后则
国外的外卖O2O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