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3、体会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法。
学习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包括抗美援朝的起因和结果)查阅有关毛岸英的资料,查阅有关“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资料。
学习重点及难点:
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伟人的胸怀。
学习形式:
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质疑探究,教师引导。
课前
【学案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拟定功勋以身殉职奔赴好嘛踌躇黯然
(2)结合上下文和工具书了解以下词语意思。知道本意,并说出在文中的意思。
勋鉴殉职踌躇黯然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用六要素概括法。(六要素有些可以省略,如本课事件中的地点;有些暗含在其它要素中,如本课中的人物。)
课文讲述了__________(时间),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___________________,(起因)毛主席___________,彭德怀请求______________,金日成要求_______________,(经过)最后,毛泽东忍痛决定_________________。(结果)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1)朗读课文第4小节,想一想毛泽东听到噩耗时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在文中画出来,细细品读,把感受批注在书上。
毛主席听到噩耗内心___________,我是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毛主席的_______描写,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课文5——8自然节,想一想:当得知彭总请求破格将儿子遗体运回祖面临着抉择,主席最终做出了什么抉择,这个抉择容易吗?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在文中画出来,体会标注在书上。
(3)朗读9、10自然节,毛主席做出的批示是什么?学到这里,你对这句话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完成填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既是对革命烈士——( )的
( ),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 ),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 ),充分显示了一个伟人的( )。
课文第9小节,批示已经完成,课文到这里结束就可以了,第10小节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资料链接:
抗美援朝战争:朝鲜位于我国东部,是我国的邻邦。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入朝鲜,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了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开赴朝鲜,25日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人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朝诗人龚(gōng)自珍的
《己亥hài 杂诗》,忠骨:忠臣的遗骨;何须;不需要;马革裹尸:马皮包裹着尸体;还:回家乡(安葬)。忠良之士,为国捐躯
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