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针灸儿科学重点.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单选题70道,每道一分;简答题4道,每道5分;病案2道,每道5分
简答题要有简单的证候分析,中医、西医的诊断都要写上,药方组成也要写,剂量最好也写好,到时自己斟酌。
中医儿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理论与临床,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孕育与萌芽(远古-南北朝)
扁鹊——儿科学史上第一位小儿医
淳于意治疗小儿的医案是古代最早的病例医案
儿科理论萌芽于《内经》
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巢元芳《诸病源候论》,6卷255候,论述小儿保育和证候病源的
《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首创小儿“纯阳”之体理论
形成(隋朝—宋朝)
《小儿药证直诀》3卷学术贡献(可能简答题)北宋钱乙“儿科之鼻祖”
1、概括生理病理特点
2、创立小儿五脏证治法则,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4、鉴别麻疹,水痘和天花
5、急、慢惊风治疗
6、善于化裁古方
7、疳皆脾胃病
儿科领域出现寒温之争。痘疹类疾病钱乙、董汲主寒凉。南宋陈文中主温补,针对因阳气虚弱, 邪毒内陷所致逆证和坏病,大胆用温补方药治疗并取得起死回生之效
宋代提出了小儿特有的指纹望诊法
南宋刘昉《幼幼新书》汇集了宋以前儿科学的成就,现存儿科医书中记载小儿指纹最早的书籍
发展期(金元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明代万全提出小儿肺脾肾不足,心肝有余的五脏特点
清代吴鞠通提出“稚阴稚阳”学说,完善了“纯阳”学说
预防医学方面,发明“人痘接种法”,比西方牛痘接种术早100年
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论述了初生儿疾病的防治和诊法,对小儿指纹提出当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后世加“三关测轻重”。
小儿生理特点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纯阳”指小儿时期的阴阳是生理状态下的阳相对旺盛,阴相对不足。生理意义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意义: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而且热邪易化火动风,故临床小儿热证最多,且易在热证中出现壮热、惊惕、抽搐、神昏等症;另一方面小儿患病后脏腑修复力强,较成人更易康复。
“稚阴稚阳”指小儿时期体内无论在属阴的形、质方面,还是在属阳的各种生理活动方面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生理意义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病理意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即小儿抵御病邪侵袭的能力较成人差而容易生病;患病后病情的变化很快、很大,往往可形成一种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病况,即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五脏特点
肝常有余(易动风),脾常不足,肾常虚(指小儿肾阴肾阳均未充盈,成熟,要与成人肾虚区别),心有余,肺脏尤娇
年龄分期
胎儿期——受孕到分娩共40周,新生儿期——自出生脐带结扎时起到出生后满28天
婴儿期——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幼儿期——1周岁到3周岁
学龄前期(幼童期)——3周岁到7周岁,学龄期(儿童期)——6周岁~7周岁至12周岁~13周岁,青春期——女孩从11周岁~12周岁至17周岁~18周岁;男孩从13周岁~14周岁至18周岁~28周岁。
诊法概要
四诊中首重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五色主病:
白色主虚、寒证;——肺
红色主热证; ——心
黄色主脾虚证或湿浊; ——脾
青色主寒、痛证、瘀证、惊痫; ——肝
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肾
望形态,即形体动态。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者为健康表现,反之则为异常病态。
望动态:喜俯卧位为乳食内积;
翻滚不安,呼叫哭闹,两手捧腹多为盘肠气痛;
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
咳逆鼻煽,胁肋凹陷如坑,呼吸急促多为肺炎喘嗽。
重舌——心脾火炽
弄舌——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
舌体连舌——舌系带过长
吐舌——心经有热
舔舌——脾经伏热
察指纹 3岁以内(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部位: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包括——风、气、命三关。用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浮主表(显露),沉主里(不易显露)。
红主寒,紫主热。鲜红-风寒;淡红不露-虚寒暗紫-邪热郁滞;紫黑-热邪深重,闭郁血络
淡主虚—气血不足滞为实(涩滞)—病邪稽留,营卫阻遏,淡青-体虚有风;淡紫-体虚有热指纹滞-常因痰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
风轻、气重,命危。风关—病邪初入,证轻浅
气关—病深入加重—病邪方盛
命关—疾病危重
切诊三岁以上小儿“一指定三关”,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病理脉象
治则内治注意固护脾胃,开胃运脾法。消食导滞法:麦芽擅消乳积

针灸儿科学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0012230
  • 文件大小101 KB
  • 时间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