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方法等。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
3、情景交融 4、托物言志
5、用典抒情 6、借古讽今
7、叙事抒情
二、描写手法
⒈渲染⒉烘托
⒊白描⒋动静结合
⒌虚实相生⒍欲扬先抑
三、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对偶、双关、反问、设问等各种修辞手法。
答题示例:
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三、四句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
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秋、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三、四句的特点是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两句中的
“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诗人把眼前
实景与记忆中的虚景结合在一起,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暗示出诗人通宵不
寐,思念亲人已非一夕。)
、
指出手法
结合诗句
阐述
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
⑴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这种手法。
⑶分析此手法达到的效果。
忌:套用术语、空洞、抽象。
⒉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边城暮雨雁飞低”写远景,“芦笋初生渐欲齐”写近景,阴沉抑郁的远景与昂扬向上的近景、高处“雁飞”的动景与低处“芦笋”的静景刚好形成衬托对比。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虚实相生,“无数铃声遥过碛”写驼队过沙漠,颈上悬铃发出悦耳声响;“应驮白练到安西”是虚写,铃声使诗人不由怀念起往日“平时安西万里疆”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这两句虚实相生,达到绝妙的艺术效果。
结合诗句
阐述
结合诗句
阐述
表达效果
小组交流题
⒈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
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
色。
结合诗句
阐述
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
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
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
全词内容具体说明。﹙4分﹚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
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
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情。
指出手法
结合诗句
阐述
表达效果
练一练
,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蕴含了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
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
手法。
指出手法
,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结合诗句
阐述
指出手法
表达效果
古诗词表现手法1-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