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ppt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夏商周中央政务体制发展概况
尧舜时代的公共管理机构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工, 虽然这些公共管理机构是由各部落首领分任, 但出现了君臣从属关系的迹象, 具备了国家雏形的特征。
夏代有“六卿”, 亦称“六事之人”, 是王委任的左右至亲贵族, 分别掌管各方面政务, 此外还有分管各项事务的官员。
商代中央王朝的" 内服" 官已经比较完整, 可以按照不同的业务分为国家政务官、宗教事务官、王家服务官三个类别。
夏、商、周三代的官制
夏有“三正”、“四辅臣”和“六卿”或“六官”等之称。六卿为司空(主管土木工程)、司徒(主民政财政)、士正(主司法)、共工(主百工)、虞(主山泽)、秩宗(主祭祀)、纳盐(主呈上宣下)。六官也有称为天、地、春、夏、商、周三代的官制夏、秋、冬六官的。
商代有“内外服”职官之分,“内服”官是在朝廷和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里担任官职。内服官有三类(见图3)
西周两寮六大政务管理体制
西周早期是由“卿事寮”和“太史寮”执掌国家各项政务。“卿事寮”之下有司土( 徒) 、司马、司工( 空) , 号称“三右”, 也称”三事大夫“, 分管国家民政、军政和手工业等事务, 其下各有一定的僚属。”太史寮之下有太史、太祝、太卜, 号称”三左“, 分管宗教祭祀及文书册命等事务。”三左、三右合称“六大”, 也称“六卿”, 是国家主要行政官员。除“两寮六大”之外, 还有主管宗族事务的“公族”, 以及自成体系的王家事务官系统。西周中晚期增加了”司士”一职, 主管澄清吏治, 是专门监督百官的机构.”两寮六大“和王家事务官的分工是比较清晰的,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王家事务官却经常侵夺国家各项政务, 后来还出现”冢宰“这样的大臣, 凌驾于”两寮六大“之上。内廷官统驭外廷官, 内臣参政而统驭外臣”臣仆用事“的现象在西周已经很明显, 反映着王权专制的加强。
春秋“执政”管理体制
执政设置分两类:专为一人;兼设
执政以下,分设各部职官:
一是政务性职官,如司徒、司空、司马、司寇
二是专为国君私人服务的近侍官
战国时期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文官以“相府”为百官之长, 所统领的有御史( 史官) 、执法( 司法) 、司徒( 财政农业〉、司空〈土木工程) 、司寇、士师、廷尉( 刑罚) 、内史、少府( 王室财政) 、行人、主客( 礼仪外交〉等。
武官以“将军府”为诸军之首, 有大将军、上将军、左右将军、裨将军等, 还有国尉( 中央武官〉、都尉〈地方武官〉、中尉〈京师武卫〉、司马( 军事和军事行政)
秦代三公九卿制
所谓三公, 即丞相,“掌天子, 助理万机”,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大尉, 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
御史大夫, 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
所谓“九卿”, 是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 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由皇帝任免和调动, 不能世袭。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西汉三公九卿制
三公的变革:西汉末年改丞相为大司徒, 大尉为大司马, 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九卿的发展:职能有所变化,机构名称有所变化。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等
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汉武帝以后, 中央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少数权臣以中朝官的身份而受命领录尚书事, 使尚书逐渐成为政令的中枢。尚书开始只设左右曹, 后来改为六曹, 尚书机构扩大, 变成中朝官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组织一起管理政务, 形成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
东汉三公九卿制的变化
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三公实权渐归尚书台;
九卿隶属于“三公”

第三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quhe72
  • 文件大小161 KB
  • 时间2018-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