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隧道左进第二次塌方处理方案.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左幅进口塌方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隧道左幅长1300米,属长隧道,是张石高速连接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界限高5m,采用了“三心圆”曲墙形式,按新奥法施工。
掌子面距洞口213m,塌方区域按照变更设计的Ⅲ级较差围岩施工,采用钢格栅拱部挂钢筋网锚喷支护。
塌方段隧道特点:
地形、地貌
隧址区位于太行山中山区,山脉走向近东向西。塌方地段埋深在32m左右,处在冲沟附近。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基岩裸露处岩石破碎,节理发育,大部分为大块砌体结构。
(2)地层岩性
根据现场观察,地层岩性为二长花岗岩,该段隧道处在弱风化与微风化交接地带。二长花岗岩主要为灰白色、浅肉红色,斑状结构,风化的呈褐黄色。
(3)地质构造
隧道穿越区岩浆活动频繁,未发现断层,但节理较发育,密度3~4条/m。
本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分布在二长花岗岩裂隙中。隧道含一定的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其唯一补给源,以地下径流排向附近沟谷,地下水水质良好。
二、塌方情况
8月27日3时,隧道左幅掌子面开挖结束后,在掌子面LK71+962处拱顶右侧围岩十分破碎,节理发育,节理间填充物松散,开始坍塌。次日凌晨2:00时左右该处地表覆盖层全部向下坠落,形成通天塌方,井口上口长15m,宽10m,下口长3m、宽8m, 地表塌落深度8m左右;洞内堆积塌落体约600m³,总体塌落深度32m左右,且塌落物堆满掌子面。
经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现场勘察并绘制成图。

隧道塌方纵断面图
事后对塌方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原因为:
 (1)不良地质造成的塌方。塌方地段处在冲沟附近,埋深较浅。微风化二长花岗岩,受构造影响裂缝发育,围岩十分破碎,节理发育,节理间填充物松散。裂缝渗水。
    (2)地下水造成的塌方。现场对坍塌物进行观察,多为极其破碎的黄褐色花岗岩和土的混合体。夏季降雨,雨水渗入围岩,使软化系数大的岩石强度降低,使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减小,导致塌方。
三、塌方处理原则
(1)稳定围岩为最终目标;
(2)避免塌方扩大,加固未塌支护;
(3)任何工序进行必须以量测为依据;
四、人员机械设备安排
1、人员安排:
(1)、塌方处理总负责人:
(2)、技术负责人:
(3)、测量负责人:
(4)、试验负责人:
(5)、安全负责人:
(6)、工人: 30人
2、机械设备
(1)、清理、装运设备: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
(2)、加工安装设备:电焊机、切割机、钻孔机。
(3)、支护设备:砼喷射机、砼拌和站、注浆机、风动凿岩机、空气压缩机。
(4)、测量设备:收敛计、高精度水准仪。
(5)、电力、电器设备:防水照明灯、变压器、发电机、低压开关柜、电动空压机。
(6)、安全设备:安全帽、口罩、氧气袋、有害气体检测仪。
五、塌方处理
    2010年8月27日,隧道左幅掌子面开挖结束后,在掌子面LK71+962处拱顶右侧,开始坍塌,长6m的超前小导管被压弯推出。2010年8月28日凌晨,塌至地表,形成通天塌方,针对现场塌方的实际情况,塌方处理分2步进行:首先对塌方部位进行抢险处理,二是对塌方部位制定总体方案进行加固。

为了防止塌方范围继续扩大,对塌方地段采取了如下抢险措施:
    (1)

隧道左进第二次塌方处理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经管专家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