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协和护校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国早期护理发展的每一进程,可以认为,20年代后为最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教会医院林立各地,西方护理学迅速崛起,护士学校渐趋正规。但比较当时各地医院的规模,设备以及护士学校的师资、条件则大同小异,普遍不甚完备。唯有“协和”,设备一流、人才济济,以其独一无二,颇具风格的办院治学特点闻名全国乃至世界。
撇开历史客观背景,就其对中国护理发展所做的贡献及影响而言,可谓重大和深远。它的意义在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高水准的外语能力,独当一面的护理教育,护理行政管理等高级护理人才,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早期护理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护理学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协和护校的毕业生中,曾任过医院副院长、护理系主任、护校校长,护理部主任的约占27%。任过科护士长或护校教员的约占18%。任过各级卫生机关,保健组织领导职务者约占7%,她们中有许多人在解放前后在“中国护士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以及各大城市护理分会的负责人,可谓精英荟萃,以致留下“言护理,必言协和”这真切并无可非议的一语。
清末协和医院和护士学校
北京旧协和医学堂于1906年由伦敦会亚克伦医师创办,创办之举曾得到慈禧太后和某些中国高级官员的支持,并在中国政府立案。不久,另有英美5个教会加入共同办理。称为历史上第一个由英美医务人员合办的医学校,后人谓之
“旧协和”。
与医学堂配套的还有一所护士学校。当时,医院、医学堂和护士学校的负责人皆由英国人担任。1915~1917年间,因准备筹建新的医院和医学院,遂停办原医学堂,而医院仍照常办理。为承担医院的护理工作,护士学校又招两期学生。受旧习俗影响,当时的北京医院里,男医生和男护士负责男病人的医疗护理工作。而早期的协和医学堂附属医院属男医院,故护士学校只限招收男护生。护生的食宿和制服费皆由学校免费提供。一年级时每人每月发1元零用钱,二年级2元,三年级3元,四年级10元。毕业后月薪25元。长期留用者,逐年增加5元。当时,欲学护士的男青年甚少,大多是因家境贫困无力在普通学校继续求学者,一则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二来为了将来就业。
入护士学校时不需考试,由医院有关人员介绍即可。学制三年(后按中华护士会规定改为4年),教学以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没有正式教材,由主讲人自己编写,护士记笔记。主讲人大多是医生,护校校长和护士长,所学课程亦是当时医院所需内容,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则以操作成绩为准。上课时间在晚上7点进行,以免影响正常工作。一个班约有10人左右,而毕业时仅剩4-5人。被除名者多因学习期间表现不好或违反医院规定等。
清末时期,协和医院有80张病床。设有内、外、五官科。病床分头等、二等、三等,三等床位接受的病人多数为免费,重症和无望治愈的病人。住院前,家属须在协议书上签字,同意病故后医院可用于解剖。因此,即使不幸病故,家属也不会提出异议。这种情况多属无力缴纳各种费用的贫困病人,富贵们则住头等病房,并设专人特殊护理。
护士每天工作为9小时。星期日和假日为6小时。夜班工作时间为9小时。每班连续上三个月后大换班一次,以便能到全院各科实习。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护士会”初创起步,护理事业艰难发展阶段,因此,“协和”医院的护理工作尚属平平,并无杰出之举。
民国时期的协和医院和护士学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
解放前的协和护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