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莆田大事记
周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前
今莆仙地属扬州域七闽之地。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后
今莆仙地域属百越之地。
秦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
今莆仙地属闽中郡。
汉
高祖五年(前202年)
今莆仙地属闽越国(又称东越国)。
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
临川(属今江西省)何氏兄弟9人到今九鲤湖畔炼丹(相传化鲤成仙,后仙游县由此得名)。
元鼎五年(前112年)
闽越王余善叛汉。汉会稽郡守朱买臣率兵讨伐,余善败逃,在今莆仙山区筑台顽抗。
元封元年(前110年)
汉军灭闽越国,今莆仙地属会稽郡。
始元二年(前85年)
今莆仙地属冶县。
建安十二年(207年)
今莆仙地属侯官县。
晋
太康三年(282年)
今莆仙地域划入晋安县。
太元年间(376~396年)
中原氏族林群首先迁入今莆田境地。
南北朝
梁天监元年(502年)
析晋安郡南部设置南安郡,以郡代县。今莆仙地属南安郡。
陈永定二年(558年)
名儒郑露三兄弟自今永泰县迁凤凰山(又名南山)下构建“湖山书堂”讲学,为莆仙地域教育事业的发端。
是年,郑氏舍书堂为禅寺,为莆仙境内最早的佛寺。隋开皇九年(589年),扩建为金仙寺(今为广化寺)。
陈天嘉五年(564年)
十一月,陈将章昭达起兵讨伐割据建安、晋安两郡的陈宝应,陈败逃至莆口(莆仙地域最早的港口)后被执。莆口为境内地名出现于载籍之始。
陈光大二年(568年)
析南安郡初置莆田县,辖境约为今莆田市的范围,县治在延陵里(今城区),属丰州(今福州),不久废。
隋
开皇九年(589年)
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再置莆田县。不久撤莆田县,并入南安县。
唐
武德五年(622年)
复置莆田县,属丰州(今泉州)。
贞观元年(627年)
创建诸泉塘(今城厢区北磨附近)、永丰塘(今城厢筱塘)和沥浔塘(今城厢霞林、东坡附近),后又建颉洋塘(今涵江卓坡附近)和国清塘(今黄石郑庄附近),为莆田最早的水利设施。
贞观二年(628年)
建立玄妙观(今荔城兼济桥北岸),为莆田最早的道观。
垂拱二年(686年)
修建龙华寺(在仙游龙华乡),为仙游县境最早的佛寺。
圣历二年(699年)
析莆田县西半部置清源县,两县同属武荣州(今泉州)。不久,废武荣州,两县隶于泉州(今福州)。
久视元年(700年)
复置武荣州,莆田、清源两县复属武荣州。
景云二年(711年)
改武荣州为泉州,莆田、清源两县属泉州。
天宝元年(742年)
改泉州为清源郡,清源县为仙游县。
天宝十一年(752年)
莆田县林披以明经及第,授临汀曹椽。
乾元元年(758年)
改清源郡为泉州,莆田、仙游两县隶于泉州。
大历年间(766~779年)
莆人林蕴(林披之子)创办“澄渚书堂”,为莆田立县后的第一所私立书堂。
大历七年(772年)
福州刺史李椅命所属郡县设学,莆田县始设官学。
建中年间(780~783年)
吴兴在杜塘(今莆田县西天尾镇露尾村)围海造田,并筑延寿陂。
贞元七年(791年)
林藻举进士。
元和八年(813年)
福建观察使裴次元于红泉界(今莆田县黄石附近)筑堰储水,垦田322顷。莆田县始筑镇海堤(即今南北洋海堤)。
长庆二年(822年)
名僧无了于莆田龟洋开山,辟茶园千余亩。
咸通年间(860~873年)
莆田排“百戏”迎接宗一禅师,莆田戏剧首见史籍。
咸通六年(865年)
仙游创建九座寺,正觉禅师在寺西建石塔,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赐名“无尘塔”。这是福建省所发现的最早石塔。
咸通十一年(870年)
无了在龟洋建寺(即今龟山寺)。
乾符六年(879年)
黄巢农民军自福州入莆,军纪严明,缺柴烧饭,仍不愿伐城内寡妇王氏的一株荔枝。此树后归宋氏,即今“宋家香”古荔。
中和元年(881年)
创建慈寿寺(今囊山寺)。
景福二年(893年)
仙游郑良士著《白岩诗文集》和《中会集》各10卷,向朝廷献诗500首,授国子四门博士。
五代·南唐
保大七年(949年)
改泉州为清源军,莆仙两县隶于清源军。
感谢《莆田乡讯》提供资料
宋代莆田大事记
(图片示意: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涵江白塘湖)
建隆元年(960年)
仙游县开办莆、仙最早的中医馆“惠民药局”。
乾德二年(964年)
陈洪进奉表纳款于宋,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莆仙两县隶于平海军。
开宝三年(970年)
在莆仙交界处设长岭铺驿站。
太平兴国元年至三年(976~978年
解放前的莆田大事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