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学校: 江西财经大学
课程: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
班级:
姓名: 郑世红章三思陶芩
学号: 81120689 81120688 81120678
从内部控制分析中信泰富巨亏
一、案例介绍
对于中信泰富的巨额亏损,大概情况是这样: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西部经营着一个铁矿,为此,公司需要以澳元购买设备和供应品。为了对冲外汇波动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也就是做了一笔外汇衍生品的投资。这样的一笔投资因为澳元大幅跳水、持续贬值而严重亏损。2007年 9月初,中信泰富似乎察觉到合约的风险所在,于是中止部分合约,实时损失8亿港元。而按照当时澳元兑美元的汇率计算,中信泰富手上尚未中止的合约,账面损失高达147亿港元。也就是说,中信泰富在这次外汇衍生品交易中损失已经达到155亿港元。2007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对外披露了巨亏消息,随后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有市场人士质疑,中信泰富董事会提前知道这一消息,涉嫌虚假陈述或者串谋欺诈。这一指控已经超出了香港证监会的权限范畴,随后香港警方介入调查并在2008年4月3日向中信泰富发出搜查令。警方的搜查导致这一所谓的丑闻升级,成为荣智健辞职的直接原因。我们在这里看一下荣智健的辞职文件原文,他说“商业罪案调查科在2008年4月3日发出搜查令,要求公司及董事提供资料,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中信泰富称,“面对这个现实,荣先生相信退位让贤对本公司更为有利”。 2008年4月8日,荣智健因此请辞中信泰富董事长,虽然他仍然是公司的董事之一,但毫无疑问,此次事件将成为荣智健商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08年10 月20 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认155亿港元亏损。到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接近 200 亿港元。截至 2008 年12 月5 日, 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 亿港元。
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
证监会对其展开了调查。2008 年 11 月 12 日,中信泰富再次发布公告,与母公司中信集团达成初步重组协议,其一是中信集团以强制性可转债方式,向中信泰富注资 15 亿美元。据中信泰富 12 月 19 日披露,该条议案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上获得了 %的赞成票。其二是以“外科手术”般的方式将部分衍生品交易合约从上市公司剔除, 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分两步重组现存的87 亿澳元合约。按照公告,中信集团希望在12 月30 日前完成重组。此次衍生产品巨额亏损事件阶段性地告一段落。
二、导致巨亏的原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
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
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有效的内部控制包
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与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
内部控制的五项要素是从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角度提出的,是对
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高度提炼。建立一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仅从某
一要素来考虑,而必须统筹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通过对企业各项经
济业务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根据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分别从内
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
从此次中信泰富投资外汇衍生品造成巨额亏损及应对始末我们
可以发现,从这五个要素来看中信泰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我们
应从中吸取教训,深深反思。
内部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 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它成份的基础。包括:
(1) 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如有无描述可接受的商业行为、利
益冲突、道德行为标准的行为准则;
(2)员工的胜任能力。如雇员是否能胜任质量管理要求;
(3)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如董事会是否独立于管理层;
(4) 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如管理层对人为操纵的或错误的记录
的态度;
(5)组织结构。如信息是否到达合适的管理阶层;
(6) 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关键部门的经理的职责是否有充分规定;
(7)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如是否有关于雇佣、培训、提升和奖励雇员的政策。
业绩巨亏、股价大跌、股民指责、司法介入,作为中信泰富董事
局主席的荣智健居然表示自己对合同“不知情”。据中信泰富审核委
员会的调查,此事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而是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应对风险政策,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批
准,超越了其权限所为。
如果情况真的属实, 那么我们不禁要质疑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内部控制角度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